天气这么热,很多人都想到水里凉快凉快。与此同时,溺水事故也屡屡发生,溺水已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
暑假安全第一课“珍爱生命,严防溺水”,快学起来吧!
1.什么是溺水?
溺水就是淹没或者沉在水中,无法呼吸。溺水发生之后几分钟,就可能导致人的死亡。
2.为什么暑假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
江河湖海多,海岸线长,开放且容易进入;正值汛期,雨水多、水量大,水情复杂;暑假大量中小学生缺少家长看管,高温又让人民喜欢玩水降温。
3.导致溺水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不安全的水域游泳,俗称“游野泳”;粗心着急游泳而不做热身运动、空腹游泳;在体力不足或者透支状态下长时间游泳;同伴落水或在水中发生危险时,未成年人贸然下水施救;从高处往下跳、不听从管理人员要求等。
4.溺水事故通常发生在哪里?
河流、湖泊、水库、海边、水塘、水沟等不知道水下情况、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
5.为什么不能在不安全的水域游泳?
因为水底的水草、泥沙等情况不明,容易缠住或陷入导致溺水;水面平缓实则水体流动情况复杂,容易急速冲走发生溺水;
岸边与水中深度不同,容易踏空发生溺水;水下温度低,长时间在低温中游泳容易导致身体僵硬、抽筋等导致溺水。
6.对于溺水有哪些错误认识?
认为溺水时会拼命拍水或者大声呼救,实际情况中由于口鼻进水已无法发声,很多溺亡都是悄无声息且非常迅速地发生;认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实际情况中有很多会游泳的由于体力透支、呛水、遇水草缠足、陷入底泥等情况而发生溺水;认为带着游泳圈等充气玩具就不会溺水,实际由于漏气或在变化的水流中被冲走等情况易发生溺水,任何设施均无法代替人员的看护;认为正规场所有管理员和救生员就不会发生溺水,实际情况由于人员数量、溺水表现难判断等原因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溺水情况;认为会游泳就可以下水救人,实际上水中救人是专业性的工作,普通人在技能、体力上难以胜任,容易造成群死群伤。
7.如何预防溺水事故发生?
游泳要记住“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中小学生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不擅自下水施救。同时,家长对儿童要时刻有效看护,保持一臂之内的距离以便及时施救。
8.发生溺水该怎么办?
自己溺水:保持冷静,放松全身,身体自然上浮;尽量把头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甩掉鞋子,扔掉重物;有漂浮物时,尽力抓住。同伴溺水:大声呼救,拨打110报警;就地取材,抛投救生圈等漂浮物。
会游泳≠不会溺水,水性好≠不会溺水。放下侥幸,提高警惕;谨防溺水,警钟长鸣。
(来源: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四季青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