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14日,杨振宁在浙大演讲。新华社发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据新华社等多家官方媒体10月18日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当天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
杨振宁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日本学士院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或名誉院士,获颁国内外20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除诺贝尔奖外,他也获得过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科学成就鲍尔奖、爱因斯坦奖章、玻戈留玻夫奖、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从清华园的青涩少年到诺贝尔领奖台上的华人骄傲,从规范场理论的奠基者到三尺讲台上的大先生,他用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
●物理天赋 从小显露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7岁时,跟随父母到了清华园。与杨振宁家比邻的,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算学系教授郑之蕃、熊庆来。哲学系教授邓以蛰之子、“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是比杨振宁低两级的同学及毕生挚友。
受父亲熏陶,杨振宁很早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3岁那年的一天,杨振宁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回家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没想到22年后,一句童真的“狂言”成为了现实。
从化学系转到物理系的高才生
抗战的烽火点燃中华大地,1937年,杨振宁一家离开了清华园,几经辗转后于次年到达昆明。
1938年秋天,杨振宁以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化学系录取。报考时,因为对化学感兴趣,就报了化学系。后来,他发现物理更合他的口味,便转到了物理系。
战时的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为艰苦,但学术风气非常好,教师阵容也十分强大。“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大一物理是跟赵忠尧先生念的,大二电磁学是跟吴有训先生念的,大二力学则是跟周培源先生念的。”杨振宁回忆时如数家珍。
西南联大物理系规模不大,却俊彦云集、巨擘济济。
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
随后他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三个理论 堪称卓越
“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杨振宁曾对导师说:“我总得回中国去,回国后,我觉得理论物理没有什么用,中国需要的是实验物理,所以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1948年,他以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
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杨振宁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费米的很大影响。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
早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杨振宁就开始思考拓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的概念,以此统一描述当时发现的层出不穷的基本粒子。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的规范场论最重要的发展,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由此发展出“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迄今为止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最基础的理论,统一了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也迎来了学术黄金期。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最为闪耀的一对年轻人。杨振宁在致辞中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杨武之得知消息后更是兴奋极了,他多次告诉杨振宁的弟弟妹妹,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1966年,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他在石溪分校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
1967年,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式与巴克斯特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杨振宁卓著而丰富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曾与他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游子归根 心系华夏
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971年,一则小新闻触动了他的心。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护照上原注明不能前往的国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被移除。这个消息像一扇微开的门,杨振宁敏锐地意识到,是时候重新考虑回国的可能。与此同时,“乒乓外交”开启,更让他看到中美关系潜在的缓和与机会。
很多年后,杨振宁都清晰记得那一刻——飞机飞过边境,法国驾驶员通知:“我们现在进入中国的领空。”他内心震荡,心跳加速。
1971年7月,他回国访问,成了中美冷战期间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科学家。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见到了挚友邓稼先。从邓稼先那里获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激动涕零。返美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影响极大,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972年,他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
1979年1月30日,他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并致辞,指出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呼吁华人华侨为中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杨振宁先后回国6次,数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他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发表关键性意见。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进修,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1982年,他致函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国科研事业的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
1980年代起,他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1986年,他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此后经常访问香港,对香港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9年,他担任亚太物理学会首任主席,该学会后来设立“杨振宁奖”以表彰年轻学者。
1992年,他协助设立了“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他先后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中国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出历史性贡献。
2002年,他应邀参与筹建邵逸夫奖励计划,并担任总评选委员会主席。
2018年,他还应邀担任“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
●出走半生 回到清华
58年后回到读书和成长的地方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为高等研究院),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1999年起,他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亲自募集资金创立了高研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拍落旅美58年的风尘,2003年12月,81岁的杨振宁由纽约石溪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出走半生,回到了自己读书和成长的地方。
他将住所取名为“归根居”,写下一首《归根》:“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清华园装满他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他晚年的理想:“要把回归清华当作一个‘新事业’。”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院士。
2021年5月,杨振宁将自己珍藏的2000余件图书、文章手稿、影像资料和艺术品捐赠给清华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设立“杨振宁资料室”。
2021年9月22日,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杨振宁发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讲话,回忆1971年回国访问的情形,深情追忆挚友邓稼先。
“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1997年高研中心成立时,杨振宁在国外还有任务,而且要照顾生病的妻子杜致礼,因此没有立刻回国,但在1997年至2003年间,为了沟通高研中心的发展规划,他和清华大学往来的信件、传真和邮件就有几十封。
杨振宁是清华高研中心的名誉主任,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老同事聂华桐被聘为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是中心成立后被引进的第一个教授。他回忆,虽然杨振宁是名誉主任,但中心的几个基本原则都是他和聂华桐讨论并最终确定的。第一、人员要精干,教授职位都是终身制,且只有少数几个;第二、必须提供足够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不限定具体研究方向,也没有经费、论文和项目的压力,一切费用都由中心提供;第三、要有最优秀的学生。
朱邦芬还记得,来高研中心之前,聂华桐找他谈话,只说“你想研究什么都行”,还给了一大笔启动经费,到最后也没有用完。
清华大学“姚班”创办人姚期智最初是清华高研中心2004年引进的,当时,他正值学术盛年,且在美国事业发展稳定,突然回国,令很多人吃了一惊。实际上,这一切仅仅始于“一场简单而随意的饭局”。
“杨先生当时说,他(姚)在普林斯顿的工资多少,我们这里给的完全match,差额从基金会里拿。”朱邦芬回忆说,“杨先生非常果断,而姚先生也很痛快地下了决心,因为杨先生是他从小的偶像,”朱邦芬形容道。
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姚期智后又延揽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邀请张首晟、文小刚等一批杰出学者来工作……杨振宁把创办清华大学高研院当成“他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大先生欣然答应给本科新生开课
“你可不可以教一次大一物理,也许有示范作用。”当年,朱邦芬向杨振宁发出邀约时,国内许多知名教授都不“教书”,更不肯教本科生,“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
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蓝色衬衫,走上三尺讲台。面对130余位大一新生,他特意准备了一摞讲义,将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此后整整一学期,杨振宁每周准时出现在这间教室,用一个半小时带领学生体验物理的奥妙。
“杨先生上课从来不点名,每节课45分钟,两节课连上,从头讲到尾,谁要想上厕所直接去,不用跟他打招呼。”能向物理大师面对面求教,让莘莘学子兴奋不已,而且“先生没什么架子,鼓励大家踊跃提问”。
“从带领高研院发展到协助物理系建设,从给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到指导一批优秀博士生,培养杰出人才是先生归根以后最看重的一项使命,也是他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事情。”朱邦芬说。
“先生不仅是师长,还是亲密无间的友人、科研道路上相互扶持的同道。”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院士难忘,2012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届学堂班毕业生学术年会,杨先生欣然出席整整一上午的活动,分享观点、回答问题,还和大家合影留念。
(信息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