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上为什么没放国徽②

2025-10-11

“国徽怎么办”

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两重飞檐之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几个大字,原来设计好悬挂的国徽,并没有出现。

其实,当初公开征集国家标志,也包括国徽。当时筹备会对国徽的要求是:“(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最终,收到国徽应征作品112件,但几乎都不能令专家满意。所以,8月22日召开的第6小组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大家兴奋而热烈地讨论完国旗图案后,马叙伦话题一转:“国徽怎么办?”大家翻看为数不多的作品,摇头叹气。鉴于找不到好方案,随后几次会议国徽问题都被搁置。

1949年9月25日,经过与会者反复讨论,通过了国旗、国歌方案,但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不满意。重新组织国徽设计已经来不及了。最后,毛泽东拍板说,国旗已经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原小组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中央人民政府去决定。9月27日,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和国歌四个决议案,只有国徽暂付阙如。因为这个原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举行时,天安门城楼上未能悬挂代表新中国的国徽,只能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典”的横标来替代。

开国大典举行之后,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马上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由张仃、周令钊等几位美术家组成。另外,清华大学林徽因等人的国徽设计图案相比之下较好,在周恩来的提议下,清华大学营建系也成立一个国徽设计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

其实,早在接到政协邀请之前,两个团队的主持人张仃和林徽因已经开始设计国徽。张仃、钟灵设计的第一个国徽图案以标有红色中国版图的地球、五角星为主体,配以齿轮、嘉禾、红绶。这个图案是根据张仃刚完成的政协会徽略作调整设计而成的,但评选委员会认为其不足之处是“五千年悠久历史与文化”并没有得到体现。

1949年10月23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提出“玉璧”方案,在《拟制国徽图案说明》中,设计者写道:“拟制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样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色组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说文:‘瑗,大孔璧也。’这个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瑗。《荀子·大略》篇说:‘召人以瑗。’以瑗召全国人民,象征统一。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

1950年春季,以张仃、周令钊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又拿出了一个仿政协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国徽图案。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色彩鲜艳、风格写实的天安门,形象是斜透视。

“金色和红色表现了中国特点”

1950年6月初,国徽审查组再次开会讨论时共有三种图案:一是张仃的仿政协会徽图案;二是张仃等新设计的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三是林徽因等的以大孔玉璧为主要内容的两幅修正图案。

1950年6月11日下午,马叙伦召集国徽组会议,传达了常委会以第二种方式(张仃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为主,修正设计国徽图案的决定,但梁思成反对,他说:“我觉得一个国徽并非是一张图画,亦不是画一个万里长城、天安门等图式便算完事……天安门西洋人能画出,中国人亦能画出来的,故这些画家所绘出来的都相同,然而并非真正表现出中华民族精神,采用天安门式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是要用传统精神或象征东西来表现的。同时在图案处理上感觉有点不满意,即看起来好像一个商标,颜色太热闹庸俗,没有庄严的色彩。”

张奚若、沈雁冰则认为天安门代表了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最后,会议原则上通过国徽采用天安门图形。

此后,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的专家都按这一要求开始修正和重新设计国徽图案。6月12日,梁思成和林徽因召集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莫宗江、李宗津、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等组成设计组推敲、修改图案。朱畅中从系里保存的原营造学社古建测绘图中抄了个百分之一的天安门正立面图,并向外移动华表的位置使图面更开阔;图案上方采用了经艺术处理的五星红旗;齿轮采用机械制图形式;颜色只用红、金两色,这是中国吉祥喜庆和古建筑崇尚的民族传统色彩,可与外国国徽相区别。

6月20日晚,沈雁冰主持国徽审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审定国徽图案,郑振铎、张奚若、沈雁冰认为清华大学方案“在艺术上非常成熟,结构完整而统一”。周恩来与马叙伦提出,清华大学方案“金色和红色表现了中国特点”,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红红绿绿,虽然明朗,但不够庄严”。最终决定以清华大学的设计图案为基础再适当修改。在对国徽稻穗细部形象修改后,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国徽审查组的报告和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图案通过后,塑造国徽立体模型的任务交给了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高庄。高庄没有机械地把已通过的平面设计图案做成浮雕图案,而是把从平面到立体的造型作为一次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使国徽的艺术性达到一个新水平。

1950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命令,同时刊登了高庄再创造的国徽石膏模型的照片和莫宗江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国徽纵断面图”,庄严富丽的新中国国徽终于诞生了。(完)

据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