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刀子也不能动”
在为开国大典紧张布置天安门城楼的同时,受阅部队也分别集中到北平市郊,开始了紧张的训练。受阅部队的人数有1.6万多人,其序列为:海军代表部队,由海校和华东舰队各一个排编成;陆军代表部队,由步兵、炮兵、装甲兵、骑兵各一个师编成;空军代表部队,由17架飞机组成。这次阅兵训练的时间很紧,在短时间内完成标准极高的阅兵训练任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七八月份的北平,烈日炎炎,酷暑难当。指战员们头顶烈日,不怕暴晒,在训练场上反复练习着每一项规定动作。他们白天争分夺秒,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平均每天训练15个小时。
战车团把训练场摆到了北平西郊的荒地里,指战员们跟一辆辆缴获的日本坦克较上了劲。练了一阵,坦克开不动,马上回去抢修。最不好办的是通信工具,坦克与坦克之间的联络是靠电台的,但有的坦克里的电台全坏了,有的也不灵了。当时又找不到日本原装的电台,怎么办?指战员们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土办法,那就是用动作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系,具体方法是:车长站在坦克炮塔里的上面,驾驶员在下面,车长用脚踩驾驶员的肩膀,踩一下,方向往左,踩两下往右,用这种办法来修正坦克之间前后左右的距离。
抢眼且难度较大的骑兵代表队,由华北军区骑兵三师组成,全师在统一调整了人员、马匹和武器装备后,开到当时北平的东北旺、回龙观地区进行紧张艰苦的受阅训练。为使受阅部队达到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要求,首先进行了人员、马匹编组。受阅部队除人员必须政治可靠、技术过硬外,马匹也必须是清一色的。按照当时马匹的颜色,全师将参加受阅的1979匹战马分组编为黑马团、红马团、白马团共12个方队。
受阅方队排面是6匹马并排行进,人与人齐,马与马齐,其中关键是马齐。要做到马齐难度相当大,不知练了多少昼夜,就是齐不了。后来,骑手们摸索出了两条经验:一是要爱护战马,培养与马的感情,使之真正成为无言战友;二是人骑在马上,不要将缰绳、嚼子提得过紧或放得过松——过紧马就会高抬头走碎步,左右摆动,走不齐;过松马无约束,高低不齐,看着不精神。只有松紧适度,人在马上再以余光扫视左右,随时调整马位,才能排面左右整齐一致。
本来,阅兵指挥部报给中央的阅兵方案中没有安排空军参加。但是在8月中旬,人民空军的第一个飞行中队已经在北平组建了。8月下旬的一天,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听取关于北平安全的汇报时,突然向在座的空军代表提出:你们能不能够组织一个飞行编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新中国领导人的检阅?当时军委航空局常乾坤局长肯定地答复:可以组织一个小队,小一点的。这样,阅兵式就增加了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的内容。一开始只安排9架“野马式”战斗机参加飞行。9月上旬,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南苑机场观看完飞行表演后,朱德建议:“能不能再多几架飞机,什么飞机都行。”后来,又有两架“蚊式”战斗轰炸机、三架刚修复的运输机、一架通讯机和两架教练机加入了受阅飞行队。军委航空局最后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将有17架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这几乎是当时人民空军的全部家当。
为了确保阅兵的成功,聂荣臻还在认真组织阅兵训练的同时,对北平地区开国大典时的防空问题做了布置。当时国民党军队仍然控制着广东、广西、四川、西康等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他们还利用其空军力量,频频派出飞机向北平、天津、上海等重要城市发动空袭。就在5月4日,国民党空军的6架B—24型轰炸机还飞到南苑机场上空,投下了30枚炸弹,导致死伤24人,毁伤飞机4架,烧毁民房近200间。为了防止国民党出动飞机袭击开国大典,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南苑机场建立了一支具有作战能力的飞行中队,担负起保卫北平的防空任务。
为保证阅兵时受阅编队机群的飞行安全,北平城上空必须处于净空状态,担任警戒任务的飞机都在机场起飞线值班待命。在华北和所有已解放地区都建立了防空通讯网,对每一条航线都设有监视观察点,一旦有敌情,消息马上传到华北军区航空处的飞行地面指挥部,飞机可以立即升空迎敌作战。另外,将开国大典选择在下午3时,主要是考虑到防空问题。北平解放后,敌机几次长途奔袭,一般都是在上午,下午基本上没有出动过。事后得知,国民党空军确实作了这一天空袭北平的计划,但最终放弃了。
预演结束时,一向以谨慎著称的聂荣臻向受阅部队命令:“正式阅兵那天,万一发生空袭。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必须保持队形!”参加游行的群众也接受了防空训练教育,要求他们在发生事情时临危不乱,冷静沉着,一切行动听指挥。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下午4时35分,盛大的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人民空军的战斗机、轰炸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当年轻的人民空军受阅战机编队出现在天安门上空时,阅兵式掀起高潮,当时的受阅飞机中,有4架P-51型战斗机竟然全副武装,带弹飞行。这在世界阅兵史上没有先例,也是绝对禁止的。事隔多年,任当时飞行队领队的邢海帆道出个中缘由:
“开国大典是在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的特殊情况下举行的,敌情十分复杂,如果敌机来袭,我们再落地装弹,那就晚了。”
受阅飞行的前一天,每个参加受阅的飞行人员都留下了这样一段誓词: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为让全国人民分享开国大典的盛况,入城不久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就向全国听众、新华社、各报社发出预告:第二天下午3点钟将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及阅兵式,本台将对此进行同步广播。要把开国大典现场的真实音响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全国各地,首先应该给这次转播起个名字,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廖承志委托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负责人梅益和温济泽考虑一下,他们俩商量后决定把这次大规模的转播叫“实况转播”。
为了组织好共和国第一次实况转播,从中央广播事业局的领导到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盛大阅兵式开始时,担任开国大典播音工作的齐越和丁一岚一个兵种一个兵种地向听众作介绍,军乐声、飞机声、坦克声、马蹄声,甚至齐刷刷的脚步声,都通过无线电波及时传遍了中华大地。(完)
据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