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2025年3月26日拍摄的黄岩岛浅水区的一片礁盘(无人机照片)。 据新华社

这是2025年3月1日拍摄的黄岩岛上几块露出水面的礁石(无人机照片)。据新华社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9月10日,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复中提到,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建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消息公布后,马上激起菲律宾上蹿下跳式的强烈反应。
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哪里?建立初衷是什么?黄岩岛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现在面临哪些挑战?建了之后,会带来哪些变化?菲律宾的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
●面纱 逐步揭开
保护区位于中沙海域,总面积3523.67公顷
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沙海域,总面积3523.67公顷,其中核心区1242.55公顷,实验区2281.1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
黄岩岛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在三沙市管辖海域的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设立对中国积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实践经验、完善治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黄岩岛的珊瑚礁能和澳大利亚大堡礁媲美
黄岩岛是我们重要的传统渔场,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优越,海洋生物资源多样。
不少人知道澳大利亚的著名景点大堡礁。据说,黄岩岛的珊瑚礁绝对能媲美大堡礁,甚至活珊瑚的覆盖率更高。这个条件,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是完全符合的。
黄岩岛,大家都知道,只是大部分人没去过,所以不知道黄岩岛到底有多好。
去年,生态环境部给黄岩岛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结果表明:黄岩岛海水水质质量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鱼类样品中的污染物残留量低于标准限值,氰化物未检出,垃圾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物种多样性是有调查记录以来最丰富的。
黄岩岛海域也面临环境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一条有规定,“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像黄岩岛这样的大环礁,面临的环境风险大致分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类。
自然的:黄岩岛的表现堪称优秀,我们只要继续做好做细监测工作,不掉链子即可。
人为的:这是主要的,保护它免受人为的伤害,特别是仁爱礁受到的那种伤害。比如破坏性的渔业活动、垃圾污染对岛上珊瑚礁生态会形成潜在威胁,再如某些人一直热衷的捕捞、开矿、采石、挖沙等,其危害性更是显而易见。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徐贺云表示,风险来自四方面:一是面临海水温度升高的威胁,这会导致造礁石珊瑚大规模白化甚至死亡;二是易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下,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进一步增加,威胁黄岩岛等海域珊瑚礁的生长与发育;三是存在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暴发的可能性;四是渔业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渔网、渔线等各类人为弃置物,会影响珊瑚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中国南海研究院南海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陈相秒表示,菲律宾将其在黄岩岛海域的渔业行动当作政治宣示的掩护,将其“渔业行动政治化”,导致渔业问题成为菲律宾海上政治外交的“工具”,加剧冲突与矛盾。比如,在菲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菲律宾今年启动所谓“新渔民英雄”计划,派遣更多的渔民到黄岩岛海域进行捕鱼,加大了黄岩岛海域渔业资源、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
●建立 有啥好处
能依据国内法对擅闯者进行处罚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管理机构就有了清晰明确的国内法依据:擅闯者,罚款人民币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海警执法也将更加有理有力:保护自己保护区里的珊瑚礁是主动履行国际义务的体现,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里的内容,全世界公认的。
所以,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黄岩岛的保护既是环保需要,也有法律依据,既延续历史的主张,也契合现实的需要。
陈相秒表示,黄岩岛具有比较特殊的地理特点,它由两片环礁环抱着一汪潟湖,并有个别水道与外海相连,这样的地理特点意味着黄岩岛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陈相秒还说,黄岩岛面临着部分菲律宾渔船冲闯潟湖非法作业,破坏有关海域脆弱生态系统的情况,中国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常有必要,将有助于保护黄岩岛海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做好中国南海诸岛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徐贺云表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促进有关部门对该海域的定期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对进入该海域的船只和渔民活动的规范管理,对该海域生态系统可能遭受的威胁与损害及时采取应对或补救措施。
据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周边邻国都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或海洋保护区,并制定管理计划。比如,美国在太平洋中西部设立了太平洋偏远岛屿海洋国家纪念区、在西太平洋设立了马里亚纳海沟国家海洋纪念区等,日本设立了小笠原群岛国家公园,菲律宾设立了阿波岛海洋保护区等。
敦促停止有关侵权挑衅和肆意炒作
菲律宾对我国建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提出所谓的“抗议”,与菲律宾频繁派遣舰船、海军护卫艇等侵入我国黄岩岛领海有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日就菲律宾外交部对中国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示“强烈抗议”一事答问时说,中方不接受菲方的无理指责和所谓“抗议”,敦促菲方切实停止有关侵权挑衅和肆意炒作。
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说,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旨在保护黄岩岛的生态环境,维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也充分体现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早已由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黄岩岛从来不在其中。中方不接受菲方的无理指责和所谓‘抗议’,敦促菲方切实停止有关侵权挑衅和肆意炒作,避免给海上局势增添复杂因素。”他说。
●保护 怎么开展
一是做“加法”
概括地说,是在黄岩岛及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样性养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加法”。
当前,南海的珊瑚礁系统正面临诸多威胁,如全球气候变暖、海水酸化导致珊瑚白化、钙化能力下降,微塑料、海水富营养化等海洋污染影响珊瑚生长。
2024年7月发布的《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显示,黄岩岛的造礁石珊瑚有12科34属109种,有41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的近危物种,14种被列为IUCN红色名录易危物种,同时分布有砗磲等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的珊瑚礁保护迫在眉睫。
而此次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正是在全面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了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此举对保护黄岩岛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系统复原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是做“减法”
概括地说,是针对非法捕捞海洋生物、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行为,通过依法执法做“减法”。
在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记录的鱼类有23科125种,礁栖鱼类的平均密度为165尾/百平方米,鱼类资源丰富。因此,菲律宾渔民赴黄岩岛海域非法捕捞海洋生物及其他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行为屡禁不止。
此次《国务院关于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强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等规定”“强化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
这无疑将对非法捕捞、破坏生态的行为产生威慑,并通过强化执法有效控制、减少上述违法行为,从而降低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外的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对其的干扰和影响。
三是做“除法”
概括地说,是针对菲律宾企图以持续侵权行为固化“主权”的图谋,做“除法”。
近年来,菲律宾以南海仲裁案所谓的“裁决”为背书,通过频繁派遣舰船、海军护卫艇等侵入黄岩岛领海,实施启动“新渔民英雄计划”组织、鼓励支持渔民非法侵渔等多种方式,企图固化其所谓的“主权”。
对此,从2024年11月宣布黄岩岛领海基线,到近日宣布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在以“掷地有声”的有力举措维护领土主权,维护领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对于菲方的无理指责和所谓的“抗议”,中国不接受。同时以环保实践,有力回击菲律宾屡次借环保议题进行国际舆论炒作的伎俩。菲律宾那些“中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破坏南海珊瑚礁”的妄言以及要求中国支付“环境损害”赔偿的妄想可以休矣。
四是做“乘法”
概括地说,是在海洋生态治理上做“乘法”。
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现了中国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海洋治理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在不断深化。
一是实现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向离大陆更远、敏感海域的延伸,推动自然保护区陆海统筹的进一步深化;
二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的持续深化,即充分考虑特殊岛屿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应是未来实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
三是国家环保实践探索与履行国际责任的统一与深化,即通过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提升了海洋生态治理的能力,完善了海洋治理体系,同时切实履行了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法规定的国际义务,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信息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CCTV4、聚焦中国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