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出生的老板 9年前开出了龙虾馆 看看滨江这家店藏着什么“怪”味道

2025-08-15

9年前开出了龙虾馆

看看滨江这家店藏着什么“怪”味道

每满/商报记者 陈慧怡 摄影/视频 梁孟澄 邱仁森

杭州滨江海威钱塘之星B栋125号商铺,玻璃门上映着周边高楼的影子。傍晚六点,写字楼里的灯光次第亮起,穿西装的白领、拎着书包的家长、遛弯的老人,熟门熟路拐进这家“怪怪龙虾店”,——“唐老板,来份怪怪口味。”

15岁开始做裁缝

9年前半路出家开了小龙虾馆

老板唐传会正蹲在门口挑虾,竹筐里的小龙虾青灰色的壳泛着光,时不时举着螯钳弹动一下。他捏起一只虾,用拇指抵着虾背,食指卡着虾腹,掂了掂就扔回筐里:“这只刚够一两五,母虾的肉鼓鼓的,你看这只,”他从盆里捞起另一只“捏着后背硬邦邦的,少说二两,这样的个头是我们的精品小龙虾。”

唐传会说自己是“半路出家”,让我猜他以前的职业,谁也想不到会是一个和餐饮完全不搭边的——裁缝。15岁那年,唐传会学裁缝,软尺在客人身上绕圈,铅笔在布上画记号,针脚走得比尺子还直。“那会一天缝十件衣服,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他笑着说,2016年时突然动了心思,整天跟布料打交道,不如做点自己爱吃的。

转年开春,他把缝纫机收起来,在海威钱塘之星租了这间铺子,挂起“怪怪龙虾”的招牌。刚开始唐传会往砂锅里撒香料,杭州哪家龙虾店排长队,他就去买来吃。

一家店排了四十多号人,他排到天黑才吃上。那盘十三香龙虾辣得他直冒汗,他一点点嚼,记着辣里的麻、麻里的鲜。“这家辣得直冲天灵盖,那家带点甜,还有的香料味特别重……”就这样吃了三十多家。

媳妇笑话他:“以前做衣服记尺寸,现在记龙虾味,你这脑子倒会拐弯。”这家辣得烧心,那家带点甜,记着味道回家琢磨怎么做出同样的味道出来。

四样招牌虾:每种口味,都是“试错试出来的”

我分别点了怪怪、冰镇、蒜蓉、椒盐,四种口味的小龙虾,每样口味背后都是“试错史”。

店里最费功夫的是“怪怪口味”。起初唐传会学人家做十三香,总觉得呛得慌,吃两口就腻。后来就试着往香料里加了几味草药,试了几十回,才调出现在的味:辣里带点草药香,不燥,吃着顺口。他笑着说,“跟做衣服似的,看别人的样子,最后总得改成自己合身的。”

最早试这个味,草药放太多,现在减到这个味,才有人说“怪得顺口”。有老客吃了四年,“你这虾怪得有意思!辣里头带点清香味,不呛人!”

冰镇龙虾是“明星同款”口味,前段时间就有位演员来连点几份冰镇小龙虾。为啥鲜?唐传会说:“虾得前一天泡,够8小时才卖。冰水把鲜味锁牢,少一小时都差点意思。”

每年四到六月,冰镇小龙虾卖得最火。“最多一天能卖40份,30多斤,来晚了真没有。”有一位熟客晚上7点来,冰镇口味的卖完了,直拍大腿:“就知道来晚了!”老唐也没办法:“泡虾急不得,跟缝衣服锁边似的,得慢慢来。”

蒜蓉小龙虾端上来时,上面码着满满的金黄蒜蓉,唐老板搅着蒜蓉酱,“刚开始做纯蒜蓉,香是香,吃两只就腻得咽不下去。有回冰箱里剩了点黄灯笼椒,剁碎了加进去,嘿,酸辣劲儿一出来,腻味没了!”现在客人吃蒜蓉虾,总说比别家清爽。

椒盐龙虾出锅时,油星还在虾壳上跳,红彤彤的壳泛着油光,咬下去“咔嚓”一声脆。一两五的母虾最适合炸,肉紧实,壳也薄。油锅里的虾在火上翻滚,七成热的油,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软,炸一分二十秒,捞出来撒现磨的花椒粒和盐,香得有颗粒感。

唐传会心里有个小本子,记满了客人的话。“人家说的都是实在的,得听。”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个北京客人。四年前,他连续来吃了四天,每天换个口味,临走拽着唐老板说:“你这虾比北京的香,我给你找个店面,你人不用去,就想在北京也吃到这一口。”

他没答应,“配方死的,虾鲜不鲜、火候到不到,才是活的。人家来吃的,不只是调料,是这口实在。”现在来吃小龙虾的人多了,有熟客,有看了合影来的,还有专门冲着怪怪味来探店的。“做吃的,客人咬一口说‘好吃’,比什么都强。”

要是你路过滨江,不妨拐进怪怪龙虾店。点份怪怪或者冰镇口味的。掰开壳,虾黄瞬间流出来。从穿针引线到颠勺掌火,旁人看着跨得远,其实裁缝得耐着性子量体裁衣,做龙虾也得守着火候调滋味,耐着性子下功夫的事,道理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