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巧用两句古诗破解人民大会堂设计难题②

2025-08-02

打破樊篱

大会堂建筑地址确定后,距离中央要求的建成时间只有一年了,当务之急是拿出建筑设计方案。从各地邀请来的建筑专家于1958年9月到齐后,组成了大会堂设计专家组,实际上归规划局领导,设计方案也按北京市规划局名义上报。参加设计工作的专家们的积极性非常高。9月10日开始设计,9月15日就拿出了大会堂第一稿设计方案,经过修改,不久就拿出了第二稿设计方案,专家组仔细讨论,反复推敲,又有许多修改。9月20日,专家组拿出了第三稿设计方案。仅用10天时间就先后拿出三稿设计方案,速度算是相当快的。

虽然设计方案一稿比一稿成熟,每稿都经过规划局领导认真研究、审议,但这三稿设计方案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很理想。上上下下都十分着急,设计方案确定不下来,后续的调运原料、组织建筑队伍、破土动工等就谈不上。

建设大会堂的负责人向周恩来汇报了这个情况,周恩来专门指示,专家组不能关门,要开门,更广泛地征求多方面意见。周恩来特别强调,选择人进专家组要不拘一格,我们当然要请老的名气很高的专家,但也要把年轻的优秀建筑设计专家请进来;要广泛征求年轻一代建筑设计师的意见,年轻人中间有许多优秀建筑设计嘛,要重视他们的意见。按照这一意见,专家组中吸收了许多青年设计师,最后年轻设计师占了专家组的多数,各方面专长的人都有。这不仅改变了专家组的年龄结构,也改变了知识、技术结构,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设计团体。

周恩来还提出,大会堂等天安门广场建筑设计方案,不能只由规划局一家搞,我们胸怀要宽广,打破建筑设计方面的门派隔绝,集思广益,除了规划局设计专家组搞大会堂设计方案外,还要请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各搞一套设计方案,这样做的好处,除了集思广益,还可以参考不同设计思想和风格,有选择余地。按照周恩来这个意见,北京市委即请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分别组织专家设计组,对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其他建筑进行设计,以大会堂的设计为主。

周恩来对待设计方案也不拘一格,表现出宽广的胸怀,不管什么设计风格都可以搞、都可以提出来。

北京市对三个建筑专家设计组都十分重视,对他们的设计方案都认真审议。在设计建筑方案过程中,专家组拿出的设计方案很多,各有所长,搞了七轮评比论证,没有一个是多数人满意的。主要问题是,设计项目不断增加,新功能不断提出,设计建筑面积就不能不随之扩大,但中央原定的大会堂建筑面积是7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虽然已经很大,放下更大建筑物的面积仍然有限,当年广场西边和西南部的用地并没有像今天看到的这样广阔。大会堂的功能被不断扩充,建筑面积却不能相应增加,建筑设计师们产生了无用武之地之感。有的建筑设计师形容道:这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戴着镣铐跳舞”。

到1958年国庆时,建筑设计方案还没有拿出来。此时到中央要求的完工并使用已经不到一年时间了。北京市的领导着急,规划局着急,设计师们也着急。北京市委副书记刘仁把这个情况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焦急心情。周恩来安慰说:“不要着急,大会堂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但周恩来心里比谁都着急。当他了解到建筑面积限定在7万平方米是问题的难点时,立即表示:打破樊篱,按照实际需要设计,可以扩大面积,需要多大面积就设计多大面积。周恩来这个意见,打破了原有的设计面积限制,奠定了今日人民大会堂的恢弘基础。

敲定大会堂“体型”设计方案

有了周恩来这个意见,刘仁立即找到负责设计工作的同志说:“可以突破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也可以突破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设计建筑设计方案要打破樊篱,实际需要多少面积就按多少面积设计。现在的方案全部不用,另起炉灶,尽快拿出一个全新的万人大会堂设计方案来。”

建筑面积的樊篱被周恩来打破后,设计专家组成员都非常高兴,他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搞设计了。打破建筑面积樊篱,接下来就是搞大会堂“体型”设计。这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因为这座建筑的“体型”对于此后的内部结构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周恩来在仔细审阅设计师们提出的初步方案时,明确表示:同意西洋柱廊式结构。他的意见再次向刘仁提出。按此意见,设计师们不久即拿出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设计高度超过故宫。总体看,设计气势恢弘,既保持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吸收了当代建筑设计元素,在材料使用方面,则基本上考虑用当时最先进的建筑用材。

三个设计专家组中的每一位专家都十分努力、十分认真,也都在抢时间。其中,规划局的专家组成员最多,开会讨论也最多、最热烈。他们已经有了设计三稿的基础,加上得到周恩来指示,他们几乎夜以继日地讨论、设计,讨论后即修改,修改的稿次也多。他们的努力受到规划局和北京市领导的关注。

10月6日晚10时,北京市、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负责同志亲自将规划局专家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三份设计方案送到中南海西花厅总理办公室,并当面向周恩来汇报,请周恩来审阅这些建筑设计方案。周恩来认真听取汇报后,又仔细看了各个方案。他认为北京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大会堂方案比较好,建议设计单位都再研究一下各自的方案。

北京市、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负责同志从中南海回来,把周恩来的意见向三个设计单位都传达了。三个单位的专家们都十分重视这个意见。也许是听到周恩来认为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更好一些,规划局的专家们受到触动,要争一口气,因此动作最快。他们听取领导传达的意见后连夜讨论,连夜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修改,很快就拿出了新的方案,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后,专家组又画出84张平面图、189张立体图。

1958年10月14日,刚从外地回北京的周恩来,立即让秘书通知北京市规划局负责同志到中南海。他在西花厅连夜主持会议,专门审查大会堂设计方案。会上,周恩来和参加会议的同志共同审查了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三套方案,详细地看了三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三套方案中,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方案规模较小,而规划局专家组的设计方案是17万平方米,气势磅礴,并且有中央大厅。这使周恩来在审查三套设计方案时,更多地关注北京市规划局专家组设计的方案。在场的人都看得出,周恩来对规划局的设计方案十分倾心。时间到了10月16日凌晨1时,周恩来以决断的口气说:就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至此,大会堂“体型”设计规划基本确定。(未完待续)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