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杖 以热爱为光

工程师徐海清为视障小伙伴“导航”

2025-07-31

商报记者 严斐

误差不超过10cm的电子盲道在室内蜿蜒延伸,盲杖轻触便响起引路之音——这是视障工程师徐海清用信息技术为视障小伙伴们编制的“导航”。而这条智能盲道,仅是他助残征程的一个站点,从推行“双盲教学法”提升盲人按摩技术,到组织6000人次无障碍观影;从带领残障伙伴跃动在运动赛场,到发起大学生助残计划,这位永不停歇的“追光者”正用技术创新与滚烫初心,为视障群体点亮从指尖到心间的希望之光。

10厘米精度 用电子盲道编制“导航”

在钱塘区河庄街道文体中心里,有一条特殊的电子盲道。和马路上的普通盲道不同,它专为视障人士在室内立体空间行走设计——当盲杖与盲道接触时,视障朋友能凭借发出的声音循声前行。

这条电子盲道的设计者徐海清,本身也是一位视力障碍者。“随着科技发展,过去那些帮助盲人出行的工具,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出身IT行业的他,因为自身视力障碍的原因,身边有不少视障朋友,能够更好地理解视障者的需求,因此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研发一款低成本、零破坏,又能给视障人士带来便利的工具。

既想切实帮到视障人士,又不想破坏原有建筑,徐海清将方向锁定在室内电子盲道上,带领团队攻克室内精准导航的难题。“这里面最难的就是‘精准’二字,一旦提醒滞后,使用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他举了个例子:如果视障人士行进路上有障碍物,所用工具若不能精准提醒——不管是提醒时间滞后还是提前,都可能导致他们直接撞上障碍物,存在安全隐患。

经过200多次算法优化和实地测试,徐海清团队采用传统技术与自主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并创立四向立体导盲算法,将电子盲道的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如今,它能在解决GPS室内失效的问题的基础上,实时引导视障人士规避障碍物,顺利在室内精准导盲至目的地。

“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盲道与科技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不用我们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或者询问周边人,我要去哪里,手机上面的信息都会提示,就像室内一个精确的导航一样好用。”体验过这一电子盲道的沈小姐说。

目前,徐海清正在对这一版本的电子盲道进行技术升级,希望未来能将电子盲道推广到更广泛的公共场所中,“希望能给视障人士带来更多的便利,带动他们走出家门,打开心门,走上共富之路。”徐海清说。

从指尖到心间 多维赋能视障人士发展

除了关注视障人士的出行,徐海清也关注这一群体的能力与精神。

针对视障人士的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徐海清通过杭州市残联盲人按摩培训班,联合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四年以来,促进了12人自主创办按摩机构,带动残障人士就业150余人次。

为解决视障人士多元化就业,成立了以杨姝为代表的盲人主播团队,组织开展盲人主播训练营20多场,为盲人多元化就业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此同时,他还推动成立钱塘区创业交流平台,组织各位残障朋友进行互联网电商创业,展现数字时代残障群体的新风貌。

针对同质化竞争问题,徐海清创新了三阶培训体系——“理论授课+场景模拟+实操考核”。在杭州市残联主办的初级盲摩培训班中,他采用双盲教学法,通过老师蒙眼示范,学员闭眼练习,使学员推拿手法精准度大幅提升,并推动了盲人就业。

徐海清还多次策划无障碍观影活动,累计组织6000余人次观看了《夺冠》《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几十部影片。

强者无界 用运动与服务点亮“心”视界

作为残疾人朋友中的“运动推广大使”,徐海清通过开展篮球培训、板铃球培训,以及组建游泳队等方式,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运动。“我总鼓励大家多出来活动,运动能唤醒身体里沉睡的细胞,精神状态变好了,对生活也会更有盼头。”

鼓励别人的同时,徐海清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有视力障碍,徐海清却始终热爱运动——从跑步、篮球到游泳、板铃球,他认为运动不只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更是享受生活、结交朋友的重要途径。

“年轻时我400米能跑进1分钟,在第十一届杭州市残疾人运动会上,还为钱塘区赢过金牌呢。”聊起自己的运动天赋,徐海清笑着说,“要是能再年轻几岁,接受专业训练,说不定真能站上赛场。”

此外,徐海清始终怀揣着朴素的服务之心:他定期上门为孤寡残障老人提供免费志愿服务,他发起的“大学生无障碍助残计划”吸引近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

从一名普通视障青年到科技助残创业者,徐海清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不仅能突破命运的限制,更能用创新思维与奉献精神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