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这个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雄伟、庄严,设计建造风格独特,堪称世界一流。也许人们不知道,周恩来对它的建筑设计花费了许多心血。
决定建造人民大会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部门集中在中南海办公。中南海房子有限,党、军队、全国政协、政府机关,加上警卫部队,许多机构都在里边办公,就显得很挤了。特别是1954年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后,没有办公楼,而是与党和政府的办公机构挤在中南海内,自然有许多不便。
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实力大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于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央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
周恩来在统筹考虑这些问题后,提出要建一座中央办公大楼,中间有大会堂,既统一解决许多中央机构办公用房问题,也解决中央召开大型会议的场所问题。这个意见得到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一致赞成。但中央办公大楼建在什么地方,作为一个急迫问题就需要确定了。周恩来经过认真思考,提出在统一设计天安门广场建筑时,把建中央办公大楼考虑进去,可以考虑建一个万人大会堂。
周恩来计划把中央办公大楼建在天安门广场是切合实际的,但他的意见有一点儿改变:要在天安门广场建的,不是中央办公大楼兼有大会堂,而是专为全国人大使用的,形式就是大会堂,规模是万人或者万人以上,是万人大会堂内部兼有中央办公大楼功能。这所万人大会堂建筑的具体地点,要在整体考虑天安门广场建筑格局中确定。
“下一轮设计,
我希望看到广场基本成形”
1958年8月,由周恩来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在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工程,展现十年来的建设成就。这些建筑追求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人文环境相协调,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周恩来的意见和中央设想都是:这些重大建筑工程中,万人大会堂要放在首位,其他工程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后来被归纳为“十大工程”)。这些重大建筑的完工时间,定在1959年国庆节前。于是,居这些重点建筑工程之首的万人大会堂的建筑设计任务急迫地摆在了面前。
周恩来在和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北京市主管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副市长万里谈“十大工程”时,都重点谈到大会堂的建筑设计问题。
周恩来的意见是,在全国范围内把知名建筑设计师调到北京来参加此项工程设计,集中力量搞好北京十大建筑。他特地提到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吴良镛,表示要请他们参加设计。按此意见,北京市政府随即以中国建筑学会的名义向全国建筑界发出邀请。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对这次邀请极为重视,几天之内就有30多位有名的建筑设计专家来到北京。在这样短的时间就调来这样多知名专家,这是个奇迹。
设计建筑人员调齐后,建筑设计班子也用最快的速度组成。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在中央电影院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做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明年要大规模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展现中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万里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尽快建成大会堂,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万里当时讲的规模是: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
首先要拿出的是天安门广场整体设计方案,因为根据中央的意见,“十大建筑”中有四座,即万人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大剧院,要安排在天安门广场内,这四座建筑放在天安门广场什么地方需预先考虑好,而且它们的设计、建筑风格要与广场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当时专家们搞出了几个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充满了不拘一格的想象,有一种甚至设计拆去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在此位置上建万人大会堂。对于专家们的设计,周恩来并没有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他认为这些设计各有所长,主要是从整体考虑,优中选优。他请北京市规划局把这几个方案分析、汇总,经过认真对比、研究、讨论选择了四个进入下一轮设计,进一步修改推敲,最后拿出一个较成熟的设计方案。
此时,周恩来说了一句话:“下一轮设计,我希望看到广场基本成形。”周恩来这句话促进了设计进度。专家们开始夜以继日地展开设计工作。周恩来也亲自参加了天安门广场整体设计规划。周恩来以宽广的胸襟,让设计师、专家们打破框框,放手设计。
周恩来特别考虑了已确定的在天安门广场上建大会堂的位置。他从天安门广场整体要形成雄伟壮观格局、中国建筑讲究对衬、四周建筑物对广场中央有一个向心状态,以及方便中央工作等角度考虑,提出:大会堂设计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他的这个意见得到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组织指挥广场建设的干部们的一致赞同。按此思路,专家们进一步拿出了一个广场四大建筑两两相对的初步方案,即:广场两侧的建筑,东边为国家大剧院、历史博物馆,西边为万人大会堂和革命博物馆,两两相对分立,朝向于广场正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座建筑各自独立,占地面积均为150米×220米,体型都是东西长、南北短。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相当于五个巴黎协和广场、四个半莫斯科红场或者四十个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在这样大的广场两边设计四座建筑,对于建筑设计师们来说,是难度不小的课题,四座建筑如设计过小,广场就显得空旷,形不成恢弘的气势,四座建筑如每一座都设计得很大,占的空间必然很大,每一侧的两座建筑之间又会显得拥挤。
这个难题也是由周恩来解决的。他经过反复思考和现场多次踏查,最后决定:为突出天安门广场的政治意义,国家大剧院迁出广场移到大会堂西面,东边把革命博物馆与历史博物馆合为一馆建革命历史博物馆,西边只建大会堂。这一思路恰合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建筑格局。(未完待续)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