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满/商报记者 陈慧怡
摄影/视频 梁孟澄 实习生 夏威仪
从“宝石流霞”到“黄龙吐翠” 曙光路的夏风中飘着浙粤鲜
曙光路全长约2公里,紧邻西湖,两侧林木葱郁,沿途分布着“西湖新十景”中的“宝石流霞”和“黄龙吐翠”等自然景观,以及小百花越剧场、浙江音乐厅、浙江图书馆、黄龙体育中心、世贸中心、东山弄市集、青芝坞、浙大玉泉校区等众多文体休闲场所。
杭州黄龙饭店,隶属于浙江黄龙酒店管理集团,坐落于西湖区曙光路120号,恰好处于西湖文化与城市繁华的交汇点。东临黄龙洞景区,西眺宝石山,南接西湖水域。在这片土地上历经37年,它见证了杭州从江南小城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变迁。
推开酒店门,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鲜活的生命力。“热闹中找宁静”的感觉,正是黄龙饭店最特别的地方。作为杭州最早的几家豪华酒店之一,它既保留了老杭州的生活气息,又不断吸收新灵感。
而位于酒店主楼的东侧龙吟阁餐厅则是这种“新旧结合”最生动的例子。龙吟阁连续三年荣登米其林指南,一直坚持“既要传承也要创新”的理念,专注于高品质中式餐饮的呈现。
餐厅的特色在于巧妙融合浙江本地食材和广东菜的烹饪技艺,目标是做出既保留传统风味、又有现代感的美食。这种出色的表现,源于黄龙饭店深厚的品牌基础,并体现在“不仅追求味道,更追寻源头”的行动上——团队深入浙江的湖泊山村,寻找优质食材,拜访农户,用心发掘本地特产,再用扎实的厨艺把它们变成餐桌上展现浙江四季风味的佳肴。
食材是基础,创新是发展,两者缺一不可。正是因为这份坚持,龙吟阁成了杭州餐饮界的“常青树”。
眼下,夏天的风吹过西湖的柳树,吹进了龙吟阁,来自广东的董师傅和他的团队正忙着调整新一季的“消夏菜单”。冰镇白桃绿豆羹的甘甜、藿香拆烩鱼头的鲜美、六月黄的嫩滑……每一道菜里,都藏着黄龙饭店对“夏日”的理解。
从绿豆羹到六月黄 这份消夏菜单请收好
先是一道“冰镇白桃绿豆羹”开胃,“这碗绿豆羹,得用冰瓷碗装。”董师傅端出时,碗沿还挂着细密的水珠。凑近了看,绿豆羹是浅浅的碧绿色,用小勺轻轻一挑,便能感觉到它的绵密,不是那种软烂成泥的糊,而是带着颗粒感的“沙沙”状。
更妙的是,其中的白桃果肉,切成了小丁,带着淡淡的胭脂色,咬下去时汁水便瞬间炸开,是那种带着果香的清甜,一点也不腻。
一勺入口,先是绿豆的绵甜,最后是白桃的果香,全靠食材本身的味道说话。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绿豆汤,也是这样简单,却藏着最踏实的夏日清凉。
接着是一道“藿香拆烩鱼头”,奶白色的浓汤泛着些许油光,表面撒着翠绿的藿香叶,刚上桌就飘来一股奇特的香,鱼头的鲜,混着藿香的微辛,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酒香。
“鱼头选用的是千岛湖‘胖头鱼’,个头要选过,太大了肉质老,太小了没胶质。”董师傅用筷子轻轻一挑,鱼肉便从骨头上滑了下来。做法上,这道菜藏着“浙粤融合”的巧思:先用杭帮菜的手法,把鱼头煎至两面金黄,逼出油脂;再换广东老火靓汤的“慢炖”技法,慢炖,直到汤汁变成奶白色。
关键是加藿香的时机,要在起锅前放,太早了香味会散,太晚了又出不来味。舀一勺汤,先吹凉了喝,那是鱼头的胶质与骨头的精华,混着藿香的清香,一点也不腥。
鱼肉细嫩,轻轻一抿就化在嘴里,还带着淡淡的酒香。“夏天人容易贪凉,吃点温补的正好。这道菜,汤能喝,肉能吃,藿香还能开胃,是给夏天‘补元气’的。”董师傅说。
最后是一道“生腌六月黄”,作为江南夏日的“限定快乐”,六月黄用生腌的做法,蟹个头不大,却满是蟹黄。“你尝一口,像不像咸鲜味的冰淇淋?”果然,蟹肉呈果冻质地,入口即化,蟹黄绵密醇厚,带着微微的酒香,鲜得直咂嘴,一点腥味也没有,只剩下满口的清甜。
广东菜的“清”,杭帮菜的“鲜”,其实是相通的。董师傅指着那碗冰镇白桃绿豆羹,“就像这道甜品,用的是江南的绿豆,广东的冰镇手法,最后出来的味道,既熟悉又新鲜。”
或许,这就是黄龙饭店这几道夏日消暑菜品中动人的地方,既填饱了肚子,又让人心里还留着念想,而这才是最值得“吃定”的味道。
夏日鲜味贴士:
家常版 冰镇白桃绿豆羹
食材:绿豆、白桃、冰糖、清水、冰块
步骤:1. 绿豆泡1小时(或直接煮),加水煮30-40分钟至开花;2. 加冰糖融化,放凉;3. 白桃切块,放入凉绿豆羹,加冰块或冷藏30分钟即可。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