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闭上眼都是工作代办清单,我快撑不住了!”

给内耗“踩急刹车”,这份职场防焦虑指南请收好

2025-07-19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索取稿酬

商报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杨陶玉

指导专家 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廖峥娈

近几年来,“精神内耗”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大家口中,俨然成为糟糕心理状态的代名词。著名作家余华曾对精神内耗有着这样的描述: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想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这段话很形象地描述了焦虑症患者的一些症状。临床上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焦虑也是精神内耗的一种常见表现。

其中焦虑在职场中更为常见,也是多数“职场人”逃不开的问题。当凌晨1点的写字楼依旧灯火通明,当“996”成为行业常态,当“内卷”的压力渗透到每个会议纪要里,一种隐形的困境正在职场人中蔓延——慢性焦虑。它不像突发疾病那样剧烈,却像温水煮蛙般侵蚀着人们的身心,让很多人深陷其中,深感疲惫……

“一闭上眼都是工作代办清单,

我快撑不住了!”

26岁的张悦(化名)坐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廖峥娈的诊室的椅子上,手指反复绞着衣角,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医生,我好像撑不住了。”

她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营专员,毕业两年,近半年来被持续的焦虑感困住。“每天凌晨三四点就醒,脑子像自动开机,满是没做完的报表、没回复的消息,还有领导说‘再优化一下’的方案。”她语速很快,但眼神有些涣散,“明明躺下前检查过三遍待办清单,可闭着眼就觉得漏了什么,心脏突突跳,直到天亮都睡不着。”

工作上的“完美主义”曾是她的标签:报表格式必须统一字体,活动方案要覆盖所有可能的风险,连给同事发消息都要反复检查措辞。但近三个月,这种“认真”变成了负担,她开始害怕手机铃声,看到工作群消息就手心冒汗,甚至听到同事说“这个细节不对”就会瞬间心慌。“上周开周会,我明明准备得很充分,站起来却突然说不出话,手一直在抖。”

生活里的孤独感让情况更糟。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朋友大多是同事,下班后连能约着吃顿饭的人都少。“周末窝在出租屋,明明没什么事,却坐立难安,要么盯着电脑发呆,要么反复刷工作群,总觉得‘万一有急事呢’。”她抬手按了按太阳穴,“最近一个月,我开始莫名的恶心,晚上失眠时会觉得胸口闷,喘不上气,百度了好多症状,越看越怕。”

廖峥娈听完她的叙述,结合焦虑自评量表(SAS)的结果,确诊张悦为中度焦虑症。“你的焦虑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职场压力范围,长期的自我要求过高、外界持续的压力,再加上缺乏情感支持,导致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了应激反应。”廖峥娈解释。

根据患者的情况,廖峥娈为其制定了治疗方案:首先开具了抗焦虑药物,叮嘱她每晚睡前服用,同时强调“药物是帮助调节神经递质,不是‘依赖’,别给自己额外压力”;其次制定了心理干预计划,每周一次认知行为治疗(CBT),通过调整对“完美主义”的认知(比如“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以及学习呼吸放松训练和时间管理方法,学会如何在日常中积极缓解焦虑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治疗后,张悦明显感到自己整个人放松了许多,她不再苛责自己要事事做得完美,也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足,“以前总觉得工作的一切都很重要,也很想证明自己,但过度的关注工作反而让我失去了自我,甚至连身心健康都无法保证,现在我只想在有限的能力里认真完成工作,并且我更想做的是,重新开始学习热爱生活……”

慢性焦虑的“破坏力”

会让身体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实上,职场慢性焦虑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认知模式、神经机制与外部环境共同交织的结果。“从认知层面来看,灾难化思维是最常见的诱因。”廖峥娈表示,这类人群往往习惯将普通事件放大为“灾难性后果”,比如一次方案被拒就联想到“项目失败”“被辞退”,进而陷入“人生失控”的恐慌。这源于大脑杏仁核的过度敏感——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负责情绪处理的杏仁核会变得异常活跃,即使是中性信息也会被解读为“威胁信号”,就像警报器失灵后,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发出刺耳的声响。

而完美主义则是另一种认知陷阱。像张悦这类职场人往往就设置了过高的自我期待,且只关注“未达成”的部分,比如一项工作完成了90%,却死死盯着那10%的不足不放。这种“选择性负面关注”会不断削弱成就感,形成“越努力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从心理学角度看,完美主义本质上是对“不被认可”的恐惧,背后往往隐藏着成长过程中“只有做到最好才值得被爱”的深层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焦虑会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这种激素原本是应对短期压力的“应急部队”,但长期过量分泌会像“温水煮青蛙”般损伤身体:它会干扰自主神经系统,引发心悸、胃痛等躯体化症状;会破坏睡眠周期,导致入睡困难、早醒;还会抑制免疫系统,让人更容易疲劳、生病。就像一台持续超频运转的电脑,硬件迟早会出现损耗。

廖峥娈介绍,外部环境的压力则是焦虑滋生的“温床”。现代职场中,“永远在线”的工作模式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很多人24小时盯着工作群,即使在休息时也处于“待命状态”,这种持续的应激状态会让大脑始终紧绷,无法进入真正的放松。同时,行业竞争的加剧、晋升通道的不确定性,以及社交媒体上“成功叙事”的过度渲染,会让人不断陷入“横向比较”,放大自身的不足,就像在奔跑中总被身后的“追赶者”阴影笼罩,不敢有丝毫停歇。

打破“负面思维怪圈”

这份摆脱焦虑的“自救指南”请收好

廖峥娈强调,缓解职场慢性焦虑的核心不是“消灭焦虑”,而是学会“与焦虑共处”。就像天气有晴有雨,情绪也有起有伏,关键是掌握科学的调节方法,在焦虑来临时能从容应对。

“在焦虑突然爆发的紧急时刻,可借助简单的身体调节法快速降温。”廖峥娈说,比如“478呼吸法”:用鼻子安静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再用嘴缓慢呼气8秒,重复3-5次。这个方法能通过调节呼吸节奏激活副交感神经,就像给过度兴奋的大脑“踩刹车”,让身体从“战斗模式”切换到“休息模式”。

日常工作中,可将“减压动作”融入碎片化时间,形成持续的情绪调节习惯。比如“微正念练习”:开会前闭目深呼吸3次,感受空气进出鼻腔的触感;等电梯时专注观察周围人的表情,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单纯地看”;吃饭时放下手机,认真感受食物的味道和咀嚼的节奏。这些微小的“专注时刻”能像拼图一样,逐步重建对注意力的掌控力,减少被焦虑杂念带偏的频率。

廖峥娈介绍,认知调整是从根源上减少焦虑的关键。首先要学会“觉察思维陷阱”,当脑海中出现“我一定会搞砸”“别人都比我强”等想法时,及时提醒自己“这是焦虑在作祟,不是事实”。然后用“证据法”进行反驳:列出支持和反对这个想法的实际证据,比如担心“项目会失败”,就看看过往的成功案例、目前的准备情况、可调动的资源等,通过理性分析打破“灾难化思维”的魔咒。此外,用“允许句”代替“应该句”也很重要,比如把“我应该做到完美”换成“允许我有失误,这很正常”,这种自我接纳能减少对抗焦虑带来的内耗,就像给紧绷的琴弦松松劲,避免过度拉扯导致断裂。

长期来看,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边界是预防焦虑累积的重要防线。比如设定“无工作时间”:每天固定一段时间(如晚上8点后)关闭工作群通知,不处理工作事务,让大脑有明确的“休息信号”;培养一项“非功利性爱好”,无论是拼图、养花还是散步,在做这些事时不追求“成果”,只享受过程,这种“心流体验”能修复长期高压带来的心理损耗;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如果发现焦虑情绪持续超过两周,且严重影响睡眠、饮食或工作效率,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职场慢性焦虑或许无法彻底消失,但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降低它的影响,让生活回归平衡。就像廖峥娈常对患者说的:“焦虑本身不是敌人,它只是身体发出的‘需要关注’的信号。当你学会倾听这个信号,并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它,焦虑就会从‘失控的洪水’变成‘可控的溪流’,不再能轻易淹没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