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港增幅位于全省内河港口第一

杭州初步形成“一港十一区”发展格局

2025-07-10

商报讯 (通讯员 李清 朱丹 记者 潘婷婷) 一辆载着单个标准集装箱的卡车,精准停靠在预定车位,吊机抬升、平移、下降……昨天,杭州下沙港码头一片忙碌景象,像这样的“标准”操作,一天下来起码要500次。

今年上半年以来,下沙港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81万标箱,同比增长88.19%,增幅位于全省内河港口第一,完成货物吞吐量416.18万吨。

开港以来,下沙港织就一张覆盖13条航线的密集网络,包括“下沙—乍浦—宁波”“下沙—太仓—济宁”“下沙—太仓—重庆”“下沙—乍浦—温州”等。

目前,选择从下沙港扬帆出海的外贸企业已突破900家,涵盖汽车、智能制造、机械、家具、纺织等多个产业,服务半径辐射临平、萧山、上城、拱墅等区县及绍兴、嘉兴等周边地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下沙港?这里带来的不仅是通江达海的便捷,更是实打实的“降本增效”红利。

杭州下沙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春表示,下沙港集装箱吞吐量中,有八成为外贸,他们主推集装箱“海河联运”模式,相比公路运输,“海河联运”综合物流成本降低20%。

他举了一个例子,杭州钱塘区一家生产空调的企业基地,出口的空调原先走公路到宁波北仑港,一个集装箱成本要2000元,现在走“下沙—乍浦—宁波”航线,只要1700元,相比公路运输,平均每标箱可节省物流费用300元,一年下来基地出口集装箱有5000个,走水路算至少可以节省15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下沙港正加速建设全市唯一一个配备H986的海关监管场所,该设施建成投用后,将极大提升通关查验效率,使杭州本地制造业和外贸企业能够直接在下沙港完成报关、查验、放行等“一站式”口岸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通关时间。

届时,下沙港将同步引入“浙江e港通”服务品牌,形成关务、港务、船务、信息、管理“五位一体化”,实现“两关如一关、两港如一港、河港如海港”的新格局。

下沙港只是杭州内河港口的一个缩影,杭州港作为全国36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是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内河枢纽港,更是杭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聚的重要基础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依托。

据统计,全市定级航道237条,2026公里,共有码头155座,其中货运码头86座,泊位数873个(500吨级以上189个),客运码头66座,公务码头3座。

杭州市公路与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港口处副处长孙轶巍介绍,目前,初步形成以钱塘江为中轴线、京杭运河及二通道为北翼、杭甬运河复线为南翼的“一港十一区”的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杭州实施意见》和《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实施方案(2025—2027年)》,杭州的水运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提升,届时128标箱集装箱船将能从下沙港,直达山东济宁港以及安徽、江苏等大型内河港口,进一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