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有5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们当中有一位曾经佩戴过国民党军的中将军衔。他就是陈明仁将军。
一、
关于陈明仁,《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一书中有如下表述:“1948年10月,陈明仁被重新起用,升任华中‘剿匪’副司令(总司令为白崇禧)兼武汉警备司令和二十九军军长。1949年6月,任华中军政长官署中将兼第一兵团司令官、长沙警备司令和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1949年8月4日,陈明仁和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在长沙通电起义,对湖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贡献。毛主席曾致电嘉勉,称之为:大义昭著,薄海欢迎。”
1949年9月,陈明仁赴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9月19日,北京天坛公园和风轻拂,杨柳婆娑。随着一阵欢声笑语,毛泽东在刘伯承、陈毅、粟裕、程潜、陈明仁的簇拥下,来到了巍峨的天坛下。这是毛泽东在新政协召开前夕,在共和国即将成立之前,特意邀请著名的国共将领,来到天坛游览,意喻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大家共同来建设。在祈年殿前,毛泽东特意对陈明仁说:“来,子良将军,你站出来,我们两个单独照个相。”
“这……”毛泽东的厚爱,使这位驰骋沙场近30年的虎将一时手足无措。
陈毅是个急性子,把陈明仁推出来说:“主席请你,你就莫客气,莫装斯文了!”陈明仁激动地站在毛泽东身边,照了双人半身相。
照完相,毛泽东诙谐地对陈明仁说:“后天21号,我们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就要开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独还缺少蒋介石的嫡系将军,你来了,代表性就都全喽。”
陈明仁这位前国民党嫡系军队的干将被共产党人不计前嫌、肝胆相照的真诚感动得热泪盈眶。
毛泽东说:“你顺应历史潮流,站到人民的一边,这很好。不知以后有什么打算,是从政还是从军?如果从政,拨给你一笔特别经费,由你全权开支。”
陈明仁答道:“主席,我想带兵,带人民解放军才是我的光荣!”
毛泽东说:“那好,你还是去带兵吧。我们可以把你的第1兵团正式编成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仍由你去当司令员,你有什么条件吗?”
陈明仁来了个标准的军人敬礼,说:“报告主席,我现在真正地服了共产党,一点条件都没有。”
毛泽东幽默地说:“哎呀,人家有条件,我倒好办,如果没条件,我倒不好办呀。这样吧,从今以后,解放军有饭吃,你也有饭吃,解放军有衣穿,你也有衣穿,一视同仁,决不会有半点亏待你的。”
“谢谢主席!”陈明仁高声说。
回到家里,陈明仁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想,1949年8月4日自己率部通电宣告和平起义,做了顺乎民意的选择。实践证明这种选择没有错,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作出正确的抉择,应当感谢历史给了自己这样的机遇,应当感谢共产党,还要感谢他的结发妻子谢芳如。
二、
1924年10月12日,在惠州城外的一座掩体内,国民革命军的领导人蒋介石、何应钦、周恩来和苏联顾问鲍罗廷,正心急如焚地观看攻打惠州城的战斗。惠州地势险要,城墙坚固。加上叛军陈炯明残部负隅顽抗,攻城部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仍然没能夺下城池。时任总指挥的蒋介石求胜心切,命令团长刘尧宸不惜任何代价取得战斗胜利。刘尧宸火线组织了敢死队,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却中弹身亡。这时,有的官兵见团长牺牲了,主张撤退待命。这时,任连长的陈明仁怒目圆睁,大声喊道:“不能退!谁退我枪毙谁!”
话音刚落,陈明仁拿上几枚手榴弹,与副连长一起,冒着枪林弹雨,顺着梯子爬上了城头,使整个战斗的形势由此发生逆转。最后,国民革命军终于攻克了惠州城,陈明仁成为此战的功臣。
战后,全体官兵在城外召开庆功会,蒋介石亲自发布命令:“吹号三次,全体举枪,向陈明仁致敬!”周恩来、鲍罗廷也朝天鸣枪,这是对这位攻城英雄的最好褒奖。
陈明仁在这一天从连长晋升为营长,并因此而声名鹊起。春风得意时,又有人给他送来了“颜如玉”,向他介绍了一位家教森严、温柔俊俏的大家闺秀。牵线人就是蒋介石。
惠城一战,蒋介石看到“陈明仁这个人可以教矣”。为了今后,蒋介石特意进行“感情投资”。一天,蒋介石派一位姓缪的属下坐自己的汽车,专门到营部去接陈明仁。半路上缪先生告诉陈明仁,蒋先生欲为其提亲。
性格刚直的陈明仁说:“我不做陈世美,军人以军德为本,不能做见利忘义的事情!”缪先生只好悻悻而归。
蒋介石知道此事后并未怪罪,反倒觉得陈明仁忠义仁厚,才堪大用,从此把陈明仁当成自己的嫡系将领。
惠州之战成为陈明仁人生的一个转机,他从此仕途通达。到1943年,陈明仁已升任国民党陆军第80师师长,中将军衔。他不折不扣地履行了当初对妻子的诺言,从家乡把妻子接到身边,随同左右。陈明仁不仅没有嫌弃她,还手把手教她看书写字、翻译电报。悟性很强的妻子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很快成为一个知书达礼的好管家、参与军中大事的贤内助。她与丈夫休戚与共,品尝了春风得意的滋味,也分担了国民党官场上相互倾轧的忧患。(未完待续)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