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决现场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国国会众议院2日开始讨论参议院版本的所谓“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由于参议院对众议院先前通过的该法案有较大修改,众议院须再次通过新版本才能提交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字并成为法律。这一法案因造成联邦援助削减、长期债务增加和为富人和大企业减税等而备受争议,被一些人士批评“劫贫济富”、将美国进一步推上财政不可持续道路。
这一法案焦点内容有哪些?推进后续立法阻力有多大?实施后将产生哪些影响?
法案焦点内容有哪些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推出的标志性立法议程。
该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延长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内于2017年通过的企业和个人减税措施,让小费和加班工资收入免于纳税等,其核心条款是降低企业税。此前的众议院版本仅将减税举措从2025年延长到2029年,即特朗普政府任期结束之时,而参议院版本则将减税举措无限期永久化。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分析,仅法案中的延长减税措施在未来十年就将带来超过4.5万亿美元支出成本。同时,参议院版本法案在未来十年将使美国赤字增加近3.3万亿美元,美国债务上限也将提高5万亿美元。
美国媒体援引专家分析指出,根据参议院版本法案,医疗保险和其他联邦援助的削减,将抵消轻微税收减免给许多家庭带来的改善,最终受益者主要是富人。一些民主党参议员指责参议院版本法案是“劫贫济富”。
《纽约时报》评论,最新版本法案“将最大利益留给了富人,数以百万计低收入美国人可能因此遭受巨额经济损失”。报道援引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最新分析称,如果法案得以实施,处于收入最低水平的五分之一美国人的年度税后收入将在未来十年内平均下降2.3%,而处于收入最高水平的五分之一美国人的年度税后收入将增长约2.3%。
推进后续立法阻力有多大
共和党议员占多数的美国国会众议院5月22日以一票优势艰难通过“大而美”法案。目前,在参议院对该法案作出实质性调整并通过后,法案的修改部分需要再次获得众议院同意,方可提交特朗普签字生效。
特朗普此前曾呼吁国会在7月4日前通过这一法案。1日下午,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再次呼吁众议院的共和党人团结起来,投票支持参议院版本的法案。根据议程,众议院2日开始进行程序性辩论和投票。
分析人士认为,从技术角度看,众议院要在特朗普期望的日期前通过法案面临很大挑战。
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曾用“大而丑”形容该法案,称其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亿万富翁减税法案、医保削减法案和营养补助削减法案。他表示,所有民主党籍众议员预计均将出席表决,并会考虑使用“所有立法工具和选项”反对这一法案。
多名立场保守的共和党籍众议员已暗示对参议院版本法案的严重不满,并表示可能投票阻止在众议院推进相关法案的审议。其中,削减医疗补助、低收入群体救助、学生贷款补助和新能源补贴支出的内容预计会在众议院遭遇强烈反对。
实施后影响几何
短期来看,投资者对这一法案背后体现出的美国借贷可持续性表现出担忧情绪,导致短期内资金逃离美国国债市场。
就在参议院30日就这一法案修正案开始投票之际,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汇率的美元指数当天下跌0.54%。当前,美元经历了1973年以来最糟糕的上半年表现,特朗普的贸易和经济政策正促使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对美元的风险敞口。
长期来看,该法案预计将持续让高收入群体受益,而大量低收入群体的医疗保健受到冲击,对低收入者有利的一些减税措施则将在特朗普政府任期内逐渐退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到2034年,参议院版本法案将让1180万美国人处于没有医疗保险的境地。
美国各界普遍认为,美国贫富分化日益严峻的前景不仅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反噬,最终还将对其执政产生实质性影响。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特朗普政府对关税、通货膨胀和政府支出的处理方式已引发广泛不满,认为经济将恶化的受访者比例高于2023年以来任何时期。据新华社
一个不顾财政赤字 不顾民生的法案
专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在解读这一法案时这么说:
法案凭借万斯的一票惊险通过,实际上反映出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对“大而美”法案存在非常大的意见分歧,使得该法案不具备普惠性,最终结果可能使其仅体现出某一个党派的价值取向。原本共和党拥有票数优势,但后来共和党内部有人投了不赞成票,这个法案在共和党内部本身就未达成一致,所以说投票背后反映了美国政治的极化和分裂。
从法案本身内容来讲,可以看出“大而美”法案首先是一个不顾财政赤字的法案,不管是5万亿还是4万亿,债务上限提高都会增加美国的债务。这个法案也是一个不顾民生的法案,大量的民生支出被削减,尤其是医疗保险,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此外,这个法案不鼓励技术进步,也不鼓励绿色发展,削减了新能源补贴,增加了传统化石能源补贴。法案还增加了军费支出,希望能够继续维持美国的军事霸权。所以“大而美”法案的通过,将对美国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据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