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记者 周雨菲 通讯员 金丹楠 孙红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社区工作和“琐碎、基础”“人员年龄大”分不开,但如今,大批年轻人争着干起“闲人马大嫂”的活。前不久,萧山区举行的社工考试报名中,共计吸引超7100位考生报名。
在此之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则帖子引发大家对社工的关注,根据其发布的消息,西兴街道某岗位的报名共有1950人通过资格初审,结合最终录取人数,其招考比甚至超过部分国考、省考比例,如此激烈的争夺,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为什么曾经鲜少有人问津的“社工岗”变得如此“炙手可热”?高学历人才、企业白领、“95后”“00后”争当“闲人马大嫂”会带来哪些新气象?
“00后”流入基层一线 专业年轻人给社工队伍带来新气象
萧山区蜀山街道的朝闻社区有11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约30岁,超半数为“90后”。去年,“00后”陈哲丁放弃考研,选择来到这里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当时的招考比差不多在1:40,前后准备了半个多月,最后非常幸运地考上了。”
上门宣传反诈知识、协调处理居民投诉、日常检查消防器械……这是陈哲丁忙碌的一天,除此以外,美院毕业的他还接管了社区“宣传员”一职,并运用专业所学让各项文体工作变得有声有色。
同为年轻人的90后社区书记方柳熠更能理解青年人的需求和心理,在她的身边,多学科人才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专业出身的社工看得懂空间设计的图纸、会计出身的社工完善了财务工作流程,大家都在社区治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和陈哲丁一样,在杭州,越来越多的“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个体)”正义无反顾地涌入社工岗位。
“年轻化、高学历化、职业多元化正在成为社区工作者的一种趋势。”萧山区社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新统计的数据,在今年刚结束的社工考试报名中,其中超9成考生年龄低于35岁,约600人拥有硕士学历。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陆文荣认为年轻人选择报考社工岗位是一个值得肯定和鼓励的选择,“社区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专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基层一线,他们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一定能够给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为什么年轻人都选择扎堆入职社工岗
有人求“稳”有人要在这实现自我价值
社工岗位成为年轻人争相追逐的目标并非偶然现象,社交媒体上,搜索社区工作者,讨论的笔记达上万条,博主分享“社区工作者备考资料”“社区工作者必备考点”的帖子后面,往往都能吸引不少人的跟帖回复。
来自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社工人数约为1.82万人,平均年龄仅为36.75岁。
为什么年轻人都来争当“闲人马大嫂”?
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省时快捷的通勤时间还有日益完善的薪酬制度成大部分年轻人报考这一工作的重要原因。
在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之前,阮雪是国企某期货公司的部门经理,相较于以往的工作,职业的转变让阮雪的年收入有所下降,对于这个选择,很多人并不理解,但她却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在阮雪看来,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让她原本严重失衡的生活天秤逐渐回归到正常的水平线,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但除此之外,一线工作的复杂性、挑战性,也让大批“冒险家”在这里实现自我价值的超越。
“社区是基层利益诉求、矛盾纠纷的集聚点,社区工作者直面大量繁杂的基层治理问题,需要大家既有春风化雨的能力又有磐石不移的意志,并不容易。但只要坚持下来,不出几年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陆文荣表示。
今年是顾敏进入东信社区的第四年,前不久,她跟进协调的一起“邻里噪音案”迎来新进展,楼上楼下长达1年多的分贝拉锯战最终以握手言和告终。
在社区这座“大熔炉”里,几年的历练,这位曾经腼腆的姑娘,淬出了真本领,“就像是游戏闯关,一路打怪升级,我现在已经进化成2.0版本了。虽然社区工作既繁又烦,但却是一份值得做下去的工作。”
晋升通道、薪酬体制“双管齐下”
年轻人吃下“定心丸”
恰如顾敏所言,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既是“情绪消防员”,又要兼任“资源魔术师”有时还得充当老人家的“专属翻译机”,对于新入行的“小白”来说,难免要吃不少苦头,甚至打起“退堂鼓”。
如何让怀揣着理想的年轻人不在现实的挣扎中离开,关键是让他们更有奔头。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成为第一个专门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
对此,杭州市积极响应、跟进落实,也让年轻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伴随全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进程加快,相关待遇体系、发展通道等更加规范,多地对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进行优化,一线社区工作者身份流动壁垒逐步被打破,有了更多晋升机会。
比如,2019年9月,萧山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以“三岗十八级”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绩效工资由各镇街结合绩效考核自主分配,做到奖勤罚懒、优绩优酬,具体收入还会随着社工的工作年限逐步上升。”萧山区社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一些社工组织和个人也开始注重社工岗位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社工岗位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是新冠疫情后,很多市民重新认识并了解了身边的这支“无名队伍”。
和刚进入社工工作时相比,方柳熠还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充电”学习有的放矢,效率极高,“现在的培训针对性、操作性强,内容涵盖社区治理、法律应用、心理疏导、沟通技巧等多方面,我们也尝试将学习到的技巧用在了实际社区治理中,成功让关于‘养宠’方面的投诉率下降。”
杭州晋级“超大城市”催生新机
未来发展之路道阻且长
根据国务院对城市规模的划分,去年市两会上,杭州官宣实现从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的大跨越,成为中国第十座,也是浙江第一座超大城市。换句话说,杭州的“城区总人口”突破千万。
人口的突飞猛涨,也催生了社区的不断增长,社区工作越来越“吃香”,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再正常不过,一方面除了受就业形势影响外,社区工作也正面临转型,需要高学历、拥有本地资源的人才加入。
法国有部电影,叫《孤儿》。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但导演用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出一支专业性极强的社工队伍,他们善于观察、分析、评估,精于业务而且深谙与业主沟通、谈话的技巧。回到现实,影片中的社工岗位,对应的是社会福利中心的社工岗位。这一专业化模式会是社区工作者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在陆文荣看来,国内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性,在于基层治理,老龄化社区、年轻化公寓、国际化社区、回迁安置和商品房社区等多元类型为社区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是社工发挥专业功能的重要窗口期。更需要年轻人“俯下身子”去探索发掘适合社区本土的治理模式。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社区工作岗位,本身是一个积极信号,大量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轻人下沉一线可以打破社区治理的固有工作模式。
“打造新型治理模式,只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社区的自我造血能力尤为重要。社区治理和服务要创新要改变,需要随着居民对社区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提高专业性,就是把辖区内的资源最大程度利用好,创造更多社会领域就业岗位。社会领域投资和创新也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年轻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更有挑战性。”
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陆文荣建议可以通过“场地换服务”“公益反哺”等机制,盘活社区空间和资源,以此招引社会资本或组织投入。“这是一项复杂的持久战,需要多个主体形成合力。”他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接下来社区工作者与社会组织、志愿者之间的协作也将更加紧密,各方力量也应探索做好服务需求的摸底与评估,在社区治理全领域拓展推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