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苗露)近日,手握“流感神药”磷酸奥司他韦的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以介绍方式赴港上市。
同时,东阳光药业还拟通过吸收合并方式将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私有化,并将根据换股比率向全体换股股东发行H股,作为换股的对价。这是东阳光药业继2024年12月首次递表失效后,第二次递交招股说明书。
创新药赴港IPO热潮再临。随着近期创新药行情逐渐火热,6月以来已有7家药企向港交所递表,其中就包括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风药业”)和东阳光药业等企业。
流感药磷酸奥司他韦销量领先
公开资料显示,东阳光药业是一家综合性制药公司,主要从事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公司专注于感染、慢性病及肿瘤等治疗领域。截至2025年6月,东阳光药业在国内市场销售48款药物,在海外市场销售23款药物。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东阳光药业抗感染药物销售收入分别为32.43亿元、57.46亿元及27.98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5%、90%及69.6%;用于治疗慢性病的药物销售收入分别为5.17亿元、5.81亿元及10.68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3.6%、9.1%及26.6%。
东阳光药业现有的抗感染产品组合主要包括可威(磷酸奥司他韦),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特别是甲型及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招股书显示,2024年,东阳光药业在国内磷酸奥司他韦市场排名第一,按收入计算市场份额达54.8%。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磷酸奥司他韦销售额分别占收入的81.2%、86.9%及64.2%。
东阳光药业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预期短中期内,公司收入将继续集中于可威,业务容易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包括可威的季节性销售、定价水平、销量、利润率及产量。可威的销售受流感发病率及明显的季节性模式影响,可能对财务表现及业务营运造成重大影响。
研发方面,东阳光药业已建成独立自主的研发平台。公司已开发全方位、一体化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超过1100名研发人员。其研发平台覆盖化学药及生物药完整生命周期的研发。
拟吸收合并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
需要注意的是,东阳光药业持有港股上市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51.41%股权,东阳光药业拟通过吸收合并方式将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私有化,并将根据换股比率向全体换股股东发行H股,作为换股的对价,该发行方式不涉及新股发行与资金募集。东阳光长江药业最终将注销。
东阳光药业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通过合并,经扩大的东阳光药业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制药公司,主要从事药品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巩固其作为一个综合性制药公司的地位,并且可以整合境内外销售渠道,打造广泛的销售网络,提高企业综合效率,实现长期可持续且充满韧性的增长。此外,东阳光药业一体化的自主研发体系及覆盖药物完整开发周期的研发平台,可实现长期价值创造,消除关联交易,提高运营效率,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并提升在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
6月已有7家药企拟赴港上市
近段时间,创新药行情走热,药企赴港上市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东阳光药业在内的7家生物医药企业拟赴港上市,提交上市申请。
除了东阳光药业外,长风药业、轩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立志博”)、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翰思艾泰”)等药企均已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这7家企业中,除了东阳光药业及长风药业,其他5家企业均为报告期内未实现盈利的创新药企。
例如,专注于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精准治疗的翰思艾泰,于2023年及2024年年内亏损分别约为0.85亿元及1.17亿元。翰思艾泰表示,公司的绝大部分亏损来自研发成本、其他开支、行政开支及利息开支,原因是公司扩展业务运营。
成立于2012年的维立志博,同样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中国及全球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新疗法的发现、开发及商业化。维立志博在申请材料中称,公司现时并无产品获准进行商业销售,亦未自产品销售产生任何收入。
业内人士表示,港交所在2018年进行了上市制度改革,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对于许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但尚未实现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对于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来说,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关键,港交所的融资功能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