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石桥路的烟火 这几道菜让我吃出了老杭州的脾性

2025-06-03

每满/商报记者 陈慧怡 摄影/视频 梁孟澄

市井深处,灶台烟火未歇,总有些被时光轻掩的珍珠,散落在街角巷尾——它们或许没有鎏金的招牌,却藏着代代相传的手艺,这些味觉坐标,它们像散落人间的珍珠,不争喧哗,却用烟火刻写着一座城市的灵魂底味。即日起,《慧眼食珠》,愿做那盏照亮人间珠玉的灯,我们将踏遍深巷旧街,揭开那些被遗忘的味觉密码,让每一粒蒙尘的“遗珠”,都在舌尖重绽光华。

在市井巷弄的这家小饭店 吃到了最接地气的杭州味道

石桥路的历史渊源深厚,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座桥梁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桥路逐渐从单一的桥梁演变为一条热闹的街道。

这条街道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功能日益完善,逐渐成为连接杭州市中心与近郊区域的重要纽带,成为杭州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在这条街巷的周围,有很多小餐馆,虽然不起眼,但东西实惠,味道正宗。要是不特意去找或者有朋友带路,可能都发现不了它们。

在石桥路一巷与亭东路交会处的三里亭东苑门口,有着一面并不起眼的小门。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古朴的招牌,上面写着“东苑面馆”四个醒目的大字。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打卡人群,也没有精致考究的摆盘装饰,然而这家历经岁月沉淀、经营多年的街坊面馆,却凭借着每日升腾的浓郁烟火气,悄然征服了方圆三公里内无数老杭州人。

店面不大,七八张木方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还有明档厨房,透明可见的烧菜过程,墙面上挂着两张简洁明了的菜单,一张专门列出了各式各样的面条,另一张则展示了小炒菜。如果看菜名不知道选择不好点什么,可以直接走到冰柜前看,里面整齐有序地码放着各种菜品,一目了然。

老板讲着一口纯正的杭州方言,既是老板又是厨师,有时候还自己端菜。他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地穿梭,锅铲与铁锅之间铿锵有力的碰撞声,仿佛在自信地说:“我这里的每一道菜,都是老底子口味。”

来这家店光顾的大多都是附近居民,11点到店的时候,看到一位吴阿姨正在吃面,她说:“我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喜欢来这点一碗片儿川。面条吃着很有嚼劲,汤也特别鲜。再来一份爆炒腰花,他家的腰花做得特别干净,一点腥味都没有。”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家常菜,其实都藏着最接地气的老杭州味道。这里没有花里胡哨的词,只有最实在的味道。

“酸、脆、鲜”

是这家店典型的味觉标签

最终,我选择了“腌鲞蒸排骨、清水煮河虾、咸菜四季豆、虎皮青椒、糖醋茭白、清蒸鳜鱼、芹菜肉丝”,这几道菜看似普通家常,却最能体现厨师的功底。

点完菜就找位子坐下来,人多可以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等了十几分钟,菜一道道上桌,还冒着热气。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道菜闻着很有锅气,而且看着很清爽。

先说说我觉得最特别的一道菜——糖醋茭白,还是第一次吃到这种烧法的茭白,茭白切成条块状,裹上薄芡的糖醋汁,泛着诱人的光泽。茭白口感鲜嫩,裹着芡汁,酸甜适中,丝毫不觉得腻。

接着是一道鲞蒸排骨,是很下饭的菜,腌过的鲞,有一种独特的咸香味和排骨的醇厚口感结合,排骨的肉质已经比较软烂了,与鲞的组合,咸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同样也是对米饭很友好的一道菜——虎皮青椒,口感焦香又带着绵密,吃得出是猛火干煸的,入口时先感受到虎皮般的酥脆,接着是辣椒肉质的绵软。鲜咸的酱汁舀半勺拌进饭里,能迅速吃完一碗米饭。

再是一道清水河虾,虾肉鲜嫩且弹牙,每只河虾都带籽,个头不算太大,但胜在新鲜,肉质饱满紧实。简单清水煮,保留了河虾的原汁原味,没有多余的调料掩盖其本身的鲜美。直接入口,鲜甜中带着微微的咸香,这道菜看似简单,其实最考验食材的新鲜度。

而咸菜四季豆,四季豆切段,与腌好的雪菜一起炒,雪菜的咸鲜裹挟着四季豆的清甜,咬下时脆嫩爆汁。老板说秘诀在于火候——四季豆断生即起锅,保留三分生涩的“咬劲”。雪菜单吃也不会过咸,刚好为四季豆调味,咸淡适中。

至于清蒸鳜鱼,鳜鱼身上铺了葱丝,鱼肉雪白,用筷子轻轻一拨就散开,像蒜瓣一样,鲜嫩又带点韧劲。最特别的是鱼肚那块部位,吃下去就化了。

芹菜肉丝,吃着又脆又爽口,看着快手的一道菜,其实也考验技术:肉丝是横着切,芹菜是去筋留白的,用直白的话来说,吃着就是不塞牙。

老板终于得空坐下来,他擦着汗说,一开始主要是卖面条,后来客人总说“光有面不够味”,所以慢慢添了这些小炒,杭帮菜的灵魂,在‘落胃’二字。”原来,真正的杭帮风味,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