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在土耳其方面主持下,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谈。 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代表团1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重启关于和平解决俄乌冲突的直接谈判,这是双方3年来举行的首次直接谈判。在俄乌谈判开始前,美国、乌克兰和土耳其三方在多尔玛巴赫切宫总统办公室举行会谈。 新华社发
俄乌时隔三年再谈判:短期内实现停火并不容易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5月1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双方三年多来的首次直接谈判。双方就互换1000名战俘达成共识,同时“原则上”愿意继续接触和谈判。
分析人士认为,俄乌时隔三年多再次直接对话,对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具有一定意义,但俄乌在短期内实现停火并不容易,同时双方在核心关切问题上的分歧依然难解。
●可见的结果
同意近期交换1000名被俘人员
当天会谈的焦点——也就是土耳其、俄罗斯、乌克兰的三方会谈最终在当地时间13时30分左右开始。
这场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谈判由土耳其外交部长费丹主持,持续近两个小时。
谈判结束后,乌克兰代表团团长、乌国防部长乌梅罗夫对媒体表示,双方讨论了停火和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等问题。俄罗斯总统助理、俄方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发表声明说,俄方对谈判结果总体满意,对于乌方提出的领导人举行直接谈判,俄方“已经知悉”。
俄乌代表团还确认,双方已同意近期交换1000名被俘人员。据多家媒体报道,这将是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双方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俘交换。
费丹在会后表示,俄乌此次达成换俘共识是“建立信任措施”,同时俄乌双方都表示原则上愿意继续进行接触谈判。
停火分歧犹在
东道主土耳其方面表示,乌克兰、俄罗斯同意以书面形式沟通各自的停火条件,双方原则上同意再次举行会谈,但从会后双方发布的声明情况来看,双方在核心议题上依然分歧巨大。
谈判前,乌方在欧洲和美国支持下提议自12日起实施至少30天的全面无条件停火,俄方则表示停火只是给乌克兰提供喘息机会,以便乌恢复军事能力继续与俄对抗。
路透社援引一名匿名乌克兰代表团成员的话报道,俄方在谈判中提出,停火的前提条件应该包括乌军从部分土地上撤军,遭到乌方拒绝。
乌克兰在会后继续寻求通过欧美向俄方施压。乌总统泽连斯基同法国、英国、德国和波兰领导人一起,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乌政府发言人说,泽连斯基在通话中要求,如果俄罗斯继续拒绝停火,需对俄“强力”制裁。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欧洲正与美国一起准备对俄的新一轮制裁。
俄罗斯政治观察人士德米特里·索洛尼科夫认为,这次谈判再次体现出,双方对于“先停火还是先谈判”的分歧没有改变。乌克兰希望先实现停火,以便获得喘息机会、增加武器供应,然后双方再谈判;俄罗斯则坚持先谈判然后才可能停火的立场,以保持对乌方的军事压力。
见面时还算友好
英国广播公司摄影记者在现场看到,谈判开始时双方代表没有握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6日援引一名土耳其官员的话报道,此次俄乌谈判结果“比预期更积极”,双方未使用指责性言语。
这名土耳其官员指出,相比乌克兰代表团,俄方代表在谈判过程中需要内部协调的地方明显更少。
●不同的评价
乌称毫无成果,俄称“总体满意”
会后,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热列兹尼亚克表示,伊斯坦布尔谈判毫无成果。
另据乌克兰消息人士称,作为停火条件,俄罗斯代表团要求乌军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撤军,俄罗斯的其他要求也都是“不可接受的”,远远超出了先前讨论的范围。
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会后发布简短声明称:俄乌将很快进行1000比1000的战俘交换;乌方要求两国元首进行直接会谈,俄方会对此予以考虑;俄乌双方将各自提交对未来停火细节的看法,并在这之后继续谈判。俄方对与乌方的谈判总体感到满意,并愿意继续保持接触。
评价不一是因为着眼点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俄乌双方对谈判结果作出不同的评价,关键在于双方对谈判的着眼点不同。
乌方作出悲观负面的评价,一方面,乌克兰希望立即停火,并在领土等关键问题上寻求共识,但是俄方这次没有作出任何让步,另一方面,乌方希望欧洲继续对俄罗斯施压,因为欧洲曾表示,如果此次谈判无果就要对俄罗斯采取新一轮制裁措施。
俄方对谈判态度比较积极,一方面是因为俄方提议的会谈最终成功举行,另一方面,俄方希望继续对话也是想给美国释放信号,在伊斯坦布尔,俄美代表也进行了会见。
孙壮志认为,未来俄乌直接谈判的方式会持续进行,尽管对实质性解决冲突帮助不大,但是有助于缓解局势,可以为下一步实现停火创造一些条件。
●微妙的平衡
约在土耳其是出于多重考虑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谈选址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是各方基于多个因素考虑的结果。
首先,土耳其与俄乌双方都保持相对融洽的关系。土耳其和俄罗斯经贸关系密切,土耳其进口俄石油和天然气,并拒绝加入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同时,土耳其与乌克兰双边关系稳固,俄乌冲突爆发后土耳其向乌方出售大量无人机等军事装备。因此,俄乌都能接受土耳其的调解人角色。
其次,土耳其有意提升影响力。土总统埃尔多安此前多次表示,土方已做好准备来调解乌克兰危机。
再次,延续此前谈判的成果。俄政治学者谢尔盖·马尔科夫表示,俄乌曾于2022年3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谈判,双方在部分议题上达成共识,再选伊斯坦布尔作为谈判地点,有延续此前立场和成果之意,希望谈判不用从零开始。
此外,从地理上看,赴伊斯坦布尔参加会谈对俄乌双方而言都较为便利。
会谈过程一波三折
俄乌此次直接谈判是由普京在本月11日提议举行的,泽连斯基接受提议,称自己将在土耳其“等候”普京。此后几天,普京是否会出席此次谈判,成为全球媒体猜测的焦点,直到当地时间14日夜,俄方确认普京不出席此次谈判。
15日,俄乌双方原定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直接谈判未能举行。
俄罗斯代表团团长、俄总统助理梅金斯基15日表示,俄方已经做好准备,希望乌方代表准时出现,“明早,也就是当地时间10时起,我们将等待乌方代表,他们确定将参加会谈。”
英国《卫报》称,在经历了一天的混乱和政治戏剧之后,会谈比原计划晚了24个小时。
泽连斯基嫌弃俄代表团级别低
此次俄乌谈判,俄方代表团由俄总统助理梅金斯基担任团长,成员包括:俄副外长加卢津、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总局局长科斯秋科夫、俄国防部副部长福明。俄方与乌方谈判的专家名单包括:俄外交部独联体事务二司司长波利修克、俄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总局副局长舍夫佐夫等4人。
另外,乌方代表团由12人组成,由乌国防部长乌梅罗夫率领。乌方代表团成员包括乌克兰安全局、总统办公室、外交部、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对外情报局、国防部情报总局等部门官员。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15日在社交媒体上说,他早已准备好在安卡拉或伊斯坦布尔与普京直接会晤,在他看来,会晤不是目的,解决所有重要问题才是关键,但抵达伊斯坦布尔的俄罗斯代表团级别很低,代表团中没有在俄罗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人。
梅金斯基15日向媒体表示,俄方代表团已获得俄总统的批准,具备谈判所必要的权限和权力。会谈当天,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在伊斯坦布尔的俄方谈判代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且已经掌握了谈判所需的所有指导方针。
泽连斯基为何没等到普京
从名单看,俄罗斯派出的代表团完全是2022年俄乌伊斯坦布尔谈判的班底。俄方想通过这种安排传达怎样的信息?
国际事务委员会学术主任安德烈·科尔图诺夫表示,他认为普京总统想表示,俄乌之间的谈判需要遵循国际谈判的标准程序,从业务层面开始逐步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而不是先由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再让团队进行细节磋商。
科尔图诺夫还表示,要传递的一个最重要信息是:普京才是定义俄乌谈判进程的人,无论是乌克兰还是特朗普,任何人都不能强加给他压力,迫使他前往伊斯坦布尔,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除了普京不在名单中,近期参与俄美高级别会谈的俄外长拉夫罗夫和资深外交官乌沙科夫也没有出现在名单上,取而代之的是总统助理梅津斯基。3年前,俄乌曾在战事之初于白俄罗斯和土耳其进行过多轮直接谈判,但谈判很快破裂,梅津斯基正是当时的代表团团长。
为什么由梅津斯基出面?科尔图诺夫进一步表示,这是俄方向泽连斯基传递的信息:“当初(2022年)是你中断了谈判,那么这一次,你没有资格要求不同的程式,让我们从你中断的地方开始。”
普遍说俄语的乌克兰人
通过翻译与俄方交谈
英国《卫报》称,会场画面非常鲜明:一边是身穿深色西装的俄罗斯代表团,一边是穿着标志性绿色迷彩服的乌克兰人,土耳其官员居中。
法新社称,土耳其外长费丹在开幕致辞中称:“今天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和平,另一条将导致更多的破坏和生命损失,双方都将选择走哪条路”“当战争正在继续夺走生命时,尽快实现停火至关重要”“有关会谈为(俄乌)领导人会晤奠定基础也非常重要,我们由衷相信,通过建设性谈判能够实现和平”。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会谈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显示了俄乌双方的敌对程度:当双方代表团在同一个房间里象征性地见面后,乌克兰团队的一位消息人士表示,他们正在通过翻译与俄罗斯方面交谈。报道称,乌克兰人普遍使用俄语,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乌方可能想借此表示,他们不用俄语。
想取得突破性进展还为时过早
就在俄乌重启谈判的同时,双方战场形势依然胶着。
俄罗斯国防部16日通报称,15日22时至16日8时30分,俄防空系统在多地共击毁和拦截65架乌克兰无人机。
乌克兰空军通报称,16日凌晨以来,俄军共向乌克兰发射112架无人机。截至上午9时,乌军确认击落73架无人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称,特朗普15日夸下海口说,除非他本人和普京碰面,否则会谈不会有任何进展。他称:“如果我不去,他(普京)就不会去。”英国广播公司(BBC)称,特朗普的话是真的,但或多或少使俄乌在土耳其的谈判变得毫无意义。鲁比奥15日也称,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机会,“我认为许多国家私下都认可这一评估”,但美俄总统会晤的日期和地点尚未确定。
(信息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环球网、央视军事、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