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汤佳烨 通讯员 俞晶)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与共建国家间经贸合作硕果累累,“中国制造”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市场已成为浙江外贸发展亮点。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浙江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9794.9亿元,增长7.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6%。
5月的浙江宝晶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热火朝天,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经过工人们严格质检和测试后,一批批冷柜玻璃门正整齐排列在成品区,准备发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作为一家以从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的小微企业,浙江宝晶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冷柜玻璃门的研发与销售,产品销往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炎夏临近,海外冷柜需求持续升温,这段时间是我们抢订单、拓市场的黄金时期,和去年相比,部分热带地区国家订单量增加明显。眼下我们正开足马力投入到二季度订单生产中。”公司关务经理范英丽介绍,凭借杭州海关签发的中国-东盟原产地证书,前4个月企业出口产品享受超40万元的进口国关税减免,自贸协定政策红利带动企业出口额同比增长8%。
不仅仅是“宝晶玻璃”,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成长为全球企业、国际品牌,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用不锈钢管生产企业之一。出口的不锈钢管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和机械制造等众多关键行业,产品远销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今年我们有新产品镍合金不锈钢管件出口卡塔尔,海关加工贸易政策满足了企业节约成本以及客户对产品质量高要求的双向需求,为我们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拓市场、获取订单奠定了坚实基础。”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冯李彬介绍,在海关的指导下,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后,预计可节约经营性成本近400万元。一季度,企业出口6.14亿元,同比增长2.9%。
为帮助辖区企业更好的融入“一带一路”合作“朋友圈”,拓展多元化市场,杭州海关聚焦辖区内进出口企业实际需求,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持续优化政策服务供给,深化“一站式”通关服务,切实把海关政策红利转变为服务企业发展强动能,助力“中国制造”更好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