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无果无种子却已演化数亿年

来植物园揭开蕨类植物的生长密码

2025-05-14

小记者正在观察蕨类植物叶子背面的孢子囊群

小记者正在观察树蕨茎干

商报记者 徐敏月 文/摄

在我国境内,生长着2000多种蕨类植物。它们有的已经是濒危物种,如鹿角蕨、中华水韭、笔筒树、荷叶铁线蕨;有的依靠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广泛生长,如乌蕨、野雉尾金粉蕨、芒萁等;还有的正在被蕨类植物爱好者追捧,如铁线蕨、巢蕨、崖姜等。而这些,都可以在杭州植物园首届蕨类植物科普展“春日‘蕨’对计划”中看到。

近日,由浙江省林学会、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指导,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杭州植物园(杭州西湖园林科学研究院)、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承办的蕨类植物科普展在杭州植物园内开展。本次展览设置了四大单元,收集了100多种蕨类植物,共28科,囊括了土生蕨类、水生蕨类、附生蕨类和石生蕨类四大生态类型。

商报小记者也受邀参观了本次展览,并在杭州植物园科普讲师、工程师、黄大鹏温室植物繁育(多肉多浆)技能大师工作室核心团队成员杜晓孟老师的带领下,全方位认识了这些古老而智慧的植物。

怎么分辨蕨类植物?不会开花、不会结果的蕨类植物如何繁殖后代?生活在树皮上的蕨类植物会“窃取”树木的养分吗?哪些蕨类植物适合家庭栽种?蕨类植物上用来防晒的白色粉末,对人类的防晒也能起作用吗?韩式拌饭里吃到的“蕨菜”是哪一种蕨类植物?参观过程中,小记者和家长们细细观察,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

从同样尘埃一般的孢子到长成一棵大小差异巨大的植株;从一个个向上攥紧的拳卷叶,到形态各异的叶片,小记者们通过此次展览,揭开蕨类植物的生长密码,也见识到其千变万化的形态。

据介绍,杭州植物园已将科普与科研相融合,后续将推出更多有趣的植物课程,向社会大众讲述更多大自然的故事。

小记者投稿

奇妙的“蕨”对之旅

当阳光在树荫间跳舞时,我也在杭州植物园里开启了一场蕨类世界的探秘。

活动从妙趣横生的“蕨类小课堂”开始。原来早在恐龙还没出现的石炭纪,蕨类家族就已经为地球披上了绿衣裳!经过漫长的演化,现在世界上有12000多种蕨类。有高高大大的树蕨,有长得像鸟巢一样的巢蕨,有可以食用的荚果蕨,还有看起来像皇冠一样的女王鹿角蕨,特别漂亮。

最让我吃惊的是长在叶子背面的孢子囊群,它有许多细如尘埃的孢子聚集而成。蕨类植物不会开花,没有蜜蜂、蝴蝶等帮它们播种,只能靠自己的孢子繁殖。老师给我们看了显微镜下孢子散播的视频,环带细胞因水分变化而收缩或膨胀,像迷你珍珠的孢子就会被弹射出去,然后随风飘散落地,寻找适合生长的环境。最神奇的是,这些孢子囊群有的像小球,有的像细线,还有的像小杯子。

老师讲课特别有趣,大家都七嘴八舌地问问题。我也好奇地问老师:“蕨的孢子是全年都在生长吗?”老师夸这个问题有水平,告诉我大部分蕨类只在春夏孕育孢子。有个小伙伴问为什么孢子长得各式各样,老师笑着说这个问题,也许是蕨类留给我们的科学谜题!我们听了都笑作一团,但心里悄悄种下了探索的种子。也许等我们长大,就能解开这个自然密码。

回家路上,妈妈说我今天的问题像孢子一样多。我摸着亲手做的手工鹿角蕨冰箱贴,偷偷笑了,说不定等我长大了,这些“孢子”一样多的问题就会长成参天的知识树!

商报小记者(天水小学)孟子珩

“蕨”代风华

蕨类植物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亿年,他们有着很多“蕨”处逢生的生存秘籍。

山坡上的拓荒者——芒萁率先登场。如果是在南方长大的,对其一定不陌生,因为以前人们生火,芒萁是用来引火的“火小二”。芒萁喜欢生活在烧过的荒山上。如果荒山着火,长满芒萁的荒山变成“光头强”,“火小二”芒萁就会开始新一轮的生长,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悄悄告诉你们,芒萁又称“探金草”,见到芒萁,可以试试能不能找到一块金子。

接下来是“雨林的花篮”。他喜欢倚靠在树上,但并非吸收树的营养,他生活在雨林,叶片围成一个漏斗形,看上去像一个鸟巢。它会用这个鸟巢接住落叶、雨水、鸟粪,转化成养分,同时也可以成为雨林中动植物美丽的家。有趣吧,你猜出他是谁了吗?就是巢蕨。

蕨类植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不过他们的生存也面临危机。我来到濒危物种“金毛狗”面前,它的毛很柔软丝滑,仿佛眼前已经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只真的金毛狗。

蕨类植物是一个大家族,全球有12000多种,中国也有2000余种。蕨类植物还是植物界的“活化石”,早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就已经广泛生长,比恐龙还早。为了继续欣赏到这些神奇生物的“蕨”代风华,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生态环境。

商报小记者(长阳小学)王诗宇

“蕨代宗师”大聚会

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怀着满满的好奇心,踏上了前往杭州植物园“蕨代宗师”聚集会的奇妙之旅。这不仅仅是一场讲座,更是一次穿越亿万年的探险,让我和蕨类植物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一走进植物园的资源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蕨类植物展览区。高大的树蕨像古老的守护者一样矗立着,而小巧的鹿角蕨则像顽皮的小精灵在角落里窃窃私语。我仿佛走进了一片古老的森林,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讲座开始了,主讲人是一位博学的年轻老师,他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蕨类植物的神秘面纱。他告诉我们,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它们从古老的石炭纪时代,到侏罗纪见证了恐龙的兴衰,甚至比花儿更早地在地球上绽放。

接着,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蕨类植物的生命周期。它们不像我们常见的种子植物那样有花有果,而是通过孢子来繁殖。他轻轻地拍打着蕨叶,背面的一粒粒孢子囊群散播出了无数微小的孢子。这些孢子轻如尘埃,随风飘散,寻找适合生长的地方。我想象着这些小生命在风中起舞,多么浪漫啊!

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蕨类植物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它们可以作为美味的食材,我惊讶地发现,有些蕨类植物的嫩叶竟然可以做成可口的菜肴,这让我对大自然的馈赠充满了感激。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其他许多特别的蕨类植物。如在树枝上的流浪者——瓦韦;攀树高手——槲蕨;山坡上的拓荒者——芒萁; 雨林里的花篮——巢蕨……

活动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我却觉得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蕨类植物的无限喜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会场。这次“蕨代宗师”大聚会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了尊重和欣赏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含夏

蕨类的秘密

蕨类有什么秘密?我们来到了杭州植物园一探究竟。刚进展厅,我便发现了许多蕨类植物,有的长在泥土中,有的长在石头缝中,有的长在水池中。

接下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蕨类的科普知识。我们在蕨类植物成长流程图上知道了蕨类植物先由孢子变成幼配子体,配子体上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胚胎,长出幼孢子体,继续发育变成成熟的孢子体,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形态的蕨类植株了。

蕨类有非常多种类,比如铁线蕨、芒萁、鹿角蕨、石松等。从被发现的化石推测,早在4亿年前蕨类就已经在地球上了,而且种类也非常多。最后,老师还告诉我们:蕨(菜)、乌毛蕨、荚果蕨等都可以食用,特别是荚果蕨,有种黄瓜香味,很有意思呢。

这次,我不仅收获了快乐,还收获了一份大自然赐予我的礼物。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徐令仪

指导老师:何方亮

发“蕨”日记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

他和蕨类植物一起,

像一个个淘气的小男孩,

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

我仔细地找呀找呀……

鸟巢蕨在大树上生长,那是夏天的鸟窝吧?

芒萁漫山遍野,那是夏天的拓荒者吧?

鹿角蕨的叶子又大又宽,那是夏天的蝴蝶吧?

夏天来了!夏天来了!

我们看到它,闻到它,触到它。

它在鸟巢蕨里休息,

它被鹿角蕨的叶片载着翩翩起舞,

它在乌蕨、卷柏的短柄上歌唱,

它在满江红上四处飘荡……

商报小记者(朝晖实验小学)唐铉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