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消费潮流的背后,也有消费陷阱。就在几天前,重庆市璧山区消委会调解了一起金饰的消费纠纷。消费者冉女士在璧山区某金店参加以旧换新的过程中被商家“套路”,不仅克数减少10多克,而且换购的黄金手镯焊点出现断裂情况,险些遗失。
消费者冉女士认为黄金手镯是刚刚换购的新商品,戴了几天就出现质量问题,商家理应给予免费维修,但商家坚持再收取700元维修费用是不合理的。据重庆市璧山区消委会了解,商家的宣传所谓“一口价”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消费者,造成“以旧换新”后,旧手镯和新手镯的克数相差较大,存在一定过错。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必要费用。”
最终经协调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金店负责人向消费者冉女士赔礼道歉,并且承诺立即无条件为消费者更换同款式的黄金手镯,不收取任何的额外费用。消费者冉女士对处理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并对消委会工作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
对于眼下打金消费的热潮,资深珠宝从业者江逸楠表示,消费者需保持理性,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他介绍,大部分正规打金店会使用光谱仪等设备检测黄金纯度,但仍有个别不良商家为了谋取私利,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添加其他金属来降低黄金纯度。消费者在选择打金店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店铺,并要求商家在加工前后对黄金纯度进行检测,出具相关证明。
在打金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损耗的情况,但正规打金店一般会明确告知消费者损耗率,并在结算时按照实际损耗进行处理。然而,有些商家可能会故意夸大损耗,或者在损耗计算上做手脚,从而增加消费者的成本。消费者在打金前,要与商家明确损耗的计算方式和处理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打金店的加工工艺和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些小作坊式的打金店可能设备简陋,工艺不精湛,导致制作出来的金饰外观粗糙,甚至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在选择打金店时,可以通过查看店铺的口碑、评价,以及现场观察商家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水平,来判断店铺的实力和质量。
江逸楠提醒,消费者还要注意保护个人财产安全。在将黄金交给打金店加工时,要选择正规的交接流程,确保黄金的数量和质量在交接过程中得到准确记录和确认。如果选择邮寄黄金进行加工,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快递公司,并购买足额的保险,以防止黄金在运输过程中丢失或损坏。
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黄金消费量985.31吨,同比下降9.58%。其中,黄金首饰 532.02 吨,同比下降 24.69%,黄金珠宝消费整体疲软,库存周转率下降。与此同时,金条及金币消费量却同比增长 24.54%,达 373.13 吨。在高金价背景下,国内黄金市场需求分化,金条供不应求,黄金 ETF 大幅流入,但黄金首饰消费较为疲弱。而杭城 “打金热” 的出现,或许为黄金首饰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打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追求个性与性价比的同时,务必保持谨慎,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而对于打金行业来说,如何在热度之下规范经营、提升品质,融入更多杭州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