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望闻问切”化解成长痛点

2025-05-05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金蓓蕾

新学期伊始,学校如同往常一样组织了抑郁症筛查,小爱抑郁症指数较高。然而,由于新接班,我对小爱的过往了解近乎空白。

孩子学业或心理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需要整体关照。于是,我邀请小爱全家来到学校,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搭建沟通桥梁。

望。在日常观察基础上,我仔细观察小爱和父母的神情、姿态。小爱微微低头,双手交叠放膝盖上,眼神偶尔闪躲;父母则坐姿端正,眼神中满是关切,却又带着一丝焦虑。

闻。我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语。小爱小声说:“我有时候会害怕做不好事情,害怕爸爸妈妈会生气。”小爱妈妈率先回应:“孩子,妈妈知道平时对你要求严格,有时候说话严厉,让你感到害怕。妈妈很抱歉,以后我们会改正,给你更多鼓励和支持。”

问。我抛出一个个精心准备的问题,了解家庭的日常相处模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变化。小爱的父母都是事业心强的人,对她要求很高,言语中常带着严厉。一番交流下来,进一步清晰梳理出小爱身上诸多被忽视的优点,可痛点也随之浮现,父母长期过于强势的教育方式,像一道道枷锁,禁锢了她的成长。

切。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影响孩子心理成长的痛点。谈话尾声,我给出了个性化建议:回家后召开一场家庭会议,全家一起商讨制定接下来家庭生活和教育的规则,涵盖学习、生活、沟通等各个方面,比如每天固定亲子沟通时间,倾听彼此心声;孩子在学习上拥有一定自主选择权;家务劳动全家共同分担等。

自那之后,小爱的变化肉眼可见,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明显提升。早读课上,她脊背挺直,眼神专注地盯着书本,声音清脆响亮,诵读声回荡在教室每个角落。课堂中,她眼睛紧紧跟着老师的板书,积极举手发言,独到的见解常赢得同学阵阵掌声,自信在她脸上绽放光芒。班级日常事务里,小爱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小管家”,擦餐车,书柜整理,擦桌扫地,尽心尽力。最让人惊喜的是,班级筹备音乐剧《国宝故事》时,小爱凭借对表演的热爱与平日里积累的自信,勇敢地竞选主角。期末检测,她各科成绩均达到优秀等级。而此刻,成绩已然不是衡量她成长的唯一标尺,更珍贵的是她重获的开朗、自信与对生活学习的热爱。

小爱的成长历程,是“蓓蕾有约”数百个家校共育故事的其中一例。为个性化帮助学生,我创立了“蓓蕾有约”家校共育品牌,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搭建沟通桥梁,约见孩子及其家庭成员,一对一、手把手地进行沟通,旨在帮助家长更好理解孩子,同时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化解成长痛点。

点评

金老师的“蓓蕾有约”德育案例开创性地构建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教育的融合范式,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突破性实践路径。

该案例在理念层面,创造性转化中医“治未病”思想,建立“预防—干预—发展”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型。通过抑郁症筛查,金老师不仅及时识别出小爱的潜在心理危机,更构建前瞻性的“预警”系统,体现教育干预的预见性价值。在方法层面,她突破传统家校沟通的碎片化局限,采用“教育诊断四步法”(望其行、闻其声、问其情、切其因),对学生的家庭生态系统进行全息评估,精准定位问题成因,展现教育研究的系统思维。在实践层面,她一方面确立学生成长的中心地位,通过情感支持与价值建构促进人格发展;另一方面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 李启林)

商报记者 严斐 徐敏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