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显担当
●履职,他
五天工作制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除了医师和医学翻译家,九三学社社员、政协委员是王贤才的另一身份。
1985年,王贤才加入了九三学社,并历任九三学社九江市筹备组主任委员,第一届江西省委会常委,第二至第四届江西省委会副主委,第八至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至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第八届江西省政协常委。2017年,当选“九三楷模”。
任职政协委员期间,王贤才关注民生细节,彰显担当与责任。
1995年5月1日起,五天工作制悄然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促成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是一份政协提案。1995年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王贤才等4位委员提出《关于尽快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提案》。双休日的设立拉动了消费,旅游、餐饮、娱乐、体育、展览等很多行业都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他还是在全国政协最先提出“银行储蓄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的委员,在全国政协和省政协提交提案发言约200件,他提出的《加强铁路路风建设和保障旅客列车供水》等提案被评为全国政协优秀提案,推动落实了列车旅客供水、火车票实名制等多项民生实事。
●传承,他
儿子王小磊也走上了高质量履职路
“我对政协的了解,是从父亲的言传身教开始的。”2023年12月,王贤才之子、江西省政协常委、南昌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王小磊在接受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时,直言他的父亲是他履职道路上的引路人。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握紧接力棒,走好履职路,我一直在思考。”王小磊坦诚和父亲关注问题尽管有所不同,但肩负着一样的责任和重担,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在心里、扛在肩上。
近年来,江西重视高校优秀青年学子培养,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使高校毕业生整体留赣就业比例逐年上升,但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精尖产业方面的人才仍然大量缺乏。
“履职的第一年,有为才有位。”王小磊决定通过提案,把问题反映上去,在更高层面推动解决。
王小磊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江西省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存在本科拔尖人才“留不住”、研究生创新人才“育不准”等问题。
在江西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围绕“优选、精育、善用”三个方面,王小磊提交了专门的提案,并在第四联组讨论中作了专题发言,呼吁省内校企紧密合作,做到及早培育、精准培育、融合培育,开放高校顶尖教育资源,得到一位省领导的积极回应。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政文、中国新闻社、江西政协、中国翻译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据多家官方媒体5月3日报道,九三学社优秀社员,我国著名医学翻译家、教授、主任医师王贤才于5月1日晚8时在南昌逝世,享年91岁。
作为医学翻译家,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独立完成《希氏内科学》的译者;作为政协委员,他推动落实了列车旅客供水、火车票实名制、实行双休日等多项民生实事。
孜孜不倦
●译书,他
迄今唯一独立完成《希氏内科学》的译者
王贤才,1934年11月生,江西九江人。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先后在北京铁路医院、呼和浩特铁路医院、九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曾任《江西医药》主编。
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独立完成《希氏内科学》的译者。他出版的主要译著有38部约5000万字。1984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获卫生部“医学翻译特别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在科技翻译领域精心耕耘,译著等身,以高超的中外文修养和精到的医学知识,亲身践行医有医德、译有译责。他译有《临床外科须知》《希氏内科学》《英中医学辞海》《临床药物大典》等。其中,《希氏内科学》第15版中译本两次焚稿,五译其书,历时近二十年成书,共译下约1070万字。
他一生不畏艰辛、潜心译书,为我国医学译介事业鞠躬尽瘁,树立了光辉榜样。
立下大志后先积累经验
1951年,就读高三下学期的王贤才因去中南团校学习而错过高考期,学习结业时,只有山东大学医学院还在单独招生。如果不学医,就得等一年。就这样,王贤才考入了山东大学医学院。
大学期间,王贤才深感可读的西医著作匮乏。当读到英文版《希氏内科学》时,深深被这部弘大、包罗万象的医学巨著所吸引。他想,在当时国内医务界人员外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能将这部书译成中文版,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世界医学巨著,《希氏内科学》由国际著名医学专家共同执笔完成,涉及的专业知识精深、作者众多,各国译本都由庞大的专家团队共同完成。当时的王贤才立下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译《希氏内科学》。
为完成《希氏内科学》翻译,他决心分两步走:先译20万字的《临床外科须知》,积累经验后再动大部头。在繁忙的临床实习中,他一有时间就躲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翻译,在短时间里译完《临床外科须知》,并在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出版。
原书出新版,译作出版前夕撤稿
1957年,初尝胜果的王贤才决定动手翻译第9版《希氏内科学》。可好事多磨,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他的翻译工作译了停、停了译。1979年,王贤才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签约,商定分10册翻译出版《希氏内科学》第14版全书,3年出齐,首先推出5分册《循环系统疾病》。
可就在1979年底,《希氏内科学》推出了第15版。这一版的《希氏》面目一新,是近年来改动较大的一个版本,作者队伍扩大到237人,全书也扩增到约460万字。好不容易到手的成果面临过时,王贤才一夜无寐,思绪万千。科技人员的良知和科学精神使他终于下定决心:请出版社从印刷厂紧急撤稿,他要按第15版重译全书。
又一个夜以继日、含辛茹苦的三年。1982年,第15版《希氏内科学》5分册《循环系统疾病》率先问世(黄家驷作序),1985年底,全书10册终于如期出齐,在社会和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50余年出版译本约5000万字
改革开放后,王贤才继续钟爱翻译事业,主编的《英中医学辞海》(600万字)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1992年,他掌管“国际医学名著译丛”,连续推出《简明希氏内科学》第2版、《临床药物大典》《今世内科诊断与医治》等书。
2003年,退休后本可安享晚年的他,重译了《西氏内科学》(第21版),分10册于2004年10月出齐。2009年1月,又推出《西氏内科学》(第22版),分上、中、下三部出书,共815万字。至此,已75岁高龄的王贤才在50余年时间里出版译本约5000万字。
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