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开园二十周年 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昨日在杭召开

2025-05-01

商报讯(通讯员 戴小丽 记者 周雨菲) 历经二十载生态守护与创新实践,今年,西溪湿地开园迎来20周年,西溪湿地如何从“城市之肾”跃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昨天,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杭召开。

其实早在良渚文化时期,西溪湿地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元、明、清时期,西溪一度成为文人雅士巡游、隐居、归葬之地。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发展,湿地土地一度被占用濒临消亡。面对此种境地,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启动。其中,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最具特色的景观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到今天,公园面积已从2005年的3.46平方公里扩展至10.3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扩大,为各种动植物带来了广阔的天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研讨会上,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作为见证者,从“他视角”分享了自己三次在西溪湿地的所见所闻,“2003年,我第一次走进西溪湿地,看到的是传统农耕时代西溪的状态,当2016年我再次踏足这里,发现西溪在保护80%湿地空间的前提下,依然实现门票、经营等方面的创收,再到今天,数字技术和湿地保护被紧密系在一起,为全球城市湿地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模板。”

正如袁兴中所言,自2005年5月1日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公园已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近年来每年入园游客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

如今湿地内总体水质已从Ⅴ类提升至Ⅲ类,再现“水清鱼跃”,在这过程中,各种“黑科技”的涌现让治理变得更加高效。

“比如我们的水质监测原来只能靠人工采样,现在通过加入自动样点建设,可以实时将数据传输回来,了解瞬时间内水质的变化。”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服务中心主任陈琳介绍,西溪湿地智治中心的上线更是“如虎添翼”,通过感知数据采集,相关部门能够结合土壤、植被、水体碳储量状态评估结果,更好地估算整个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未来我们希望在数字化方面再做进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