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记者 冯双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上月初,27岁的小林(化名)在连续加班两周后,眼前一阵眩晕,趴倒在工位上,连坐都坐不起来。隔壁工位的同事一看她的嘴唇白得跟纸一样,立刻询问她要不要去医院,小林却连拒绝的力气都没有。同事架起她的胳膊,才发现本就瘦削的她薄得像一张纸,似乎轻轻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
半小时后,小林被同事送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到院后已经出现嗜睡倾向,面部、指甲也都白得吓人。血常规结果提示,其血红蛋白仅为正常成年女性的一半(51g/L),属于重度贫血,随时有生命危险!”接诊的血液科周歆平副主任医师回忆。
更大的威胁潜藏在“溶血”背后
紧急接诊后,周歆平顺藤摸瓜,发现小林的贫血形态学分类显示为大细胞性贫血,同时伴随多项指标异常——肝酶异常升高、网织红细胞激增(提示骨髓正在拼命代偿造血)、乳酸脱氢酶(LDH)飙升,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结果——溶血性贫血。
经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确诊小林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AIHA是一种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的贫血。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精准识别外来病原体。但在AIHA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却将红细胞误判为“敌人”,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红细胞,导致红细胞过早被破坏,从而引发贫血。但对症治疗后,小林仍旧持续发热,肝损伤的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也居高不下。
面对复杂病情,周歆平当即启动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机制,联合感染病科、风湿免疫科专家展开“医学侦探”式会诊,最终揭晓终极谜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这正是引发溶血、肝损、发热的“罪魁祸首”。
据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多器官损害。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红细胞时,就会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随后,三个学科的专家共同为小林制定了“免疫抑制+靶向护肝+个体化支持”的综合治疗方案:血液科精准调控溶血危象,风湿免疫科应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狼疮活动,感染病科全程护航肝功能。一月后,小林血红蛋白稳步回升至122g/L,肝酶指标恢复正常,发热症状消失,现已顺利出院,进入慢病管理阶段。
出院前,周歆平特别叮嘱:“SLE就像身体里的‘内乱分子’,这次攻击的是红细胞,下次可能累及肾脏或关节,必须长期随访。”
贫血不只是“缺铁”那么简单
周歆平介绍,贫血简单来说就是血液里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不足,导致身体各部位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供给”。所以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常见症状。引起贫血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以下3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因为身体缺少某种物质,如铁、维生素、叶酸等,会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不足,比如我们常说的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丢失过多因为身体大量出血,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比如因为外伤导致的流血、月经量过大导致血液流失等;红细胞被破坏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比如存在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等。
持续性的贫血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导致重要脏器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医生提醒,贫血人群若饮食调整后症状未缓解,必须及时就诊,以明确贫血类型,并进行对症治疗。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索取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