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岑嵘
2025年5月至6月,杭州宇树科技将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据悉,宇树科技的技术团队在过去数周内进行高强度的算法训练与硬件调试,为这场比赛打造了最强的参赛机器人。此次比赛将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相关平台全网直播,观众们将有机会目睹机器人格斗的巅峰对决,见证“钢铁拳王”们的强劲对抗。
就在几天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人形机器人在21公里的赛道上上演“人机共跑”。比赛进行到2小时38分钟,“天工”人形机器人第一个冲向终点。
一些网友把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的各种被搀扶和摔倒的窘态镜头拼剪出来,让人忍俊不禁。但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格斗大赛,其意义仅仅是为了有趣吗?它背后的意义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我们就拿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来说,200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组织了一场无人驾驶汽车顶级挑战赛,邀请研究人员组队参加挑战赛,让无人驾驶的车辆穿越150英里的美国乡村。共有106支来自大学研究院和汽车公司的参赛队,每个参赛队都渴望能赢取第一名的100万美金大奖。最后,有15支参赛队伍进入决赛,但在这一届比赛中,没有一支队伍完成超过8英里的赛程。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无人驾驶比赛吸引了更多的参赛者,总共有195支队伍参赛,最终闯入决赛的有23支。这场赛事引发了无人驾驶研发和投资的热潮。从那以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领域获得了大量投资,既有老牌汽车公司不顾一切地拒绝被时代车轮甩掉,也有新公司发现有机会来抢夺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蛋糕,无人驾驶技术的竞争也进入新阶段。
我们一定还记得,1997年IBM研发的“深蓝”人工智能系统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击败俄罗斯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2016年谷歌的“AlphaGo”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两场人机大赛都成为了人工智能的里程碑,“深蓝”的胜利,代表了人工智能“启发式搜索”的成熟,“AlphaGo”的胜利,则标志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成熟。人机大赛,最终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风向标。
通过比赛形成社会热点,会迅速带动这个领域的投资和研发。机器人进行格斗也好,跑马拉松也好,都离不开机器人“大脑”“小脑”与本体。“大脑”主要负责高层决策以及智能信息处理;“小脑”专注于运动控制;本体则作为机器人的物理载体,承担具体的运动任务。事实上,“格斗大赛”就是这些领域的科技竞赛。同时这些竞赛还会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带动产业的成熟、创新和升级,并有助于制定机器人的行业标准和产业规范,因此,它绝非机器人“打架”这么简单。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制造、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4%和55.4%,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正在助力制造业加快升级步伐。热热闹闹的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背后,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和未来科技领域话语权的激烈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