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助力杭州打造 “赛会之城”

2025-04-18

活力杭马与美丽杭州相得益彰 商报记者 严嘉俊 摄

商报记者 徐菁菁 朱光函

自1987年至今,杭州马拉松已经走过37年的历史。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它带动了城市经济增长,传播了城市文化,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推动了全民健身。

2012年至2014年期间,杭州马拉松实现了连续三年的升级,从中国田协铜牌赛事跃升至金牌赛事。2017年至2019年期间,杭马又成功从国际田联铜标赛事升级为金标赛事。2021年和2022年,杭马连续两年被国际田联评为精英标牌赛事。2024年11月3日,杭州马拉松赛事总人数规模达36000人。

马拉松让杭州更温情

在杭州马拉松的赛道上,亲子跑宛如一道别样且温馨的风景线,散发着独特魅力。瞧,那一个个家庭组合,大人与孩子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的亲子装,或手牵手,或并肩齐驱,他们一边跑,一边讨论着沿途的风景,清脆的童声交织在一起,为这些马拉松增添了不少生机。更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跑者”,推着经过精心改装的婴儿车参赛。婴儿车里,年幼的宝宝们或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热闹的场景,或在有节奏的晃动中安然入睡。赛道上,家庭的温暖与马拉松的拼搏精神完美融合,每一个家庭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运动的快乐和亲情的力量,成为杭州马拉松赛道上最令人难忘的画面。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杭州马拉松完善且贴心的赛事保障体系,从赛前筹备到赛中执行,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为参赛者尤其是带着孩子的家庭消除后顾之忧,让跑道成为亲子跑者们安心“开跑”的舞台。

为保障马拉松赛事的顺利举办,在杭州马拉松举办时,会优化交通组织,确保赛道周边交通顺畅,同时保障市民的正常出行;投入大量警力维持赛事秩序,确保参赛者和观众的安全;组织专业的医疗团队,配备充足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构建起严密的医疗防护网,为参赛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满足了赛事的需求,也提升了城市的日常运行水平,让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杭州市民受到杭州马拉松的影响,开始养成定期运动的良好习惯,跑步、健身、骑行等运动在杭州蔚然成风,类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体育教育得到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不断提高。杭州各城区的体育馆每到节假日都会迎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奔跑,“每个周末,我都会带上我家孩子去田径场上跑一跑,今年有计划带着他们一起参加杭州马拉松。”李逸豪有着多年的“跑马”经验,同时作为健身教练的他更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马拉松经验”,李逸豪介绍,“儿子今年8岁,女儿今年4岁,参加亲子跑刚刚好。”

马拉松助力杭州打造 “赛会之城”

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 “双金” 赛事,杭马见证了杭州这座城市的变迁,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蜕变。37年来,杭州马拉松赛道先后调整了20 余次,每一次都是杭州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2011年向南延伸到钱江新城,2014年首次跨过钱塘江,2024年全马终点回归奥体中心,这些改变呼应了杭州亚运会的 “长尾效应”,彰显了浙江打造 “赛事强省”、杭州打造 “赛会之城” 的坚定决心。

作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绝佳窗口,杭州马拉松赛道宛如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参赛者在奔跑过程中,能领略到古色古香的北山街、美景如画的杨公堤、绿树成荫的虎跑路、雄伟壮丽的复兴大桥,以及钱塘江畔的城市天际线和热情盛放的 “大莲花”。这些景点串联起杭城千年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发展活力,通过赛事直播以及参赛者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更多人了解杭州的文化魅力,成为城市文化的生动名片。赛事期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文化展览等,进一步丰富了赛事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42.195公里的马拉松赛道,是跑者挑战自我的征途,是体育产业发展强有力的引擎,是孕育新职业、开拓新赛道的摇篮。

42.195公里的马拉松赛道,宛如一条城市发展的金色纽带,是城市能级提升与赛会之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催化剂。

当前,在杭州,马拉松经济将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赛事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2024年,先后举办了杭州马拉松、千岛湖马拉松、建德马拉松等数十场马拉松赛事和活动。除了传统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还会出现更多主题马拉松、夜间马拉松、越野马拉松等创新形式,满足不同跑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