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马已成为万人参与的体育运动大赛 商报记者 严嘉俊 摄
商报记者 徐菁菁 朱光函
昨天上午5点52分,58岁的徐贤成刚结束当天的“半马”训练,他一边散步一边看着自己刚上传的“半马”成绩。“2小时11分,马马虎虎。”有着20年“跑马”经历的他,至今保持着每天慢跑10公里到20公里的习惯。
对马拉松运动热忱满满的人不在少数。从近几年的马拉松参与人数来看,马拉松毫无疑问已经从相对小众的运动走向全民热潮的运动盛宴。
跑马让人在挑战极限中上瘾
从北国雪原到南疆海岸,徐贤成先后跑过了杭州、厦门、无锡、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漠河、内蒙古等数十个城市,每一条赛道都承载着他的回忆。谈及自己的第一次马拉松,徐贤成清晰记得,那是2006年,他第一次报名参加了杭州马拉松,认识了一群同样热爱跑步的人,找到了这群兴趣相投的朋友后就一直跑到了现在。
而对徐贤成来说,影响最深的还是2018年冬天的漠河马拉松。“那场赛事的筹备不像杭州这般完善与成熟,漠河的冬天也比想象中更冷,比赛过程中还下起了小雨,诸多不利于跑马的情况叠加到了一起。最后,在跑友们的相互鼓励下,我们成功抵达了终点,那股坚韧和团结的力量至今仍难忘。”
随着跑马经历的不断丰富,徐贤成从一名参赛者成为一名引领者。他常常给初入跑马领域的新人分享经验。90后的陈磊红就是徐贤成跑团中年龄最小的跑友。三年前,陈磊红在跑步的路上遇见徐贤成和跑团跑友们一起进行日常训练,机缘巧合下加入了跑团,从此每周一次的长距离慢跑成了陈磊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最初只能坚持几公里的路程,到如今能够轻松应对半程马拉松,并顺利跑完一场全程马拉松。“今年的成都世遗马拉松,是我第一次在赛事中跑全马。当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内心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填满,我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陈磊红坦言,这过程中少不了跑团成员的相互鼓励,“今年之前,我参加的都是半程马拉松,去年下半年我尝试着在日常训练中跑到42公里,但用时一直没有达标,成都马拉松能够达标,我很满足。”
从星星之火到遍地开花,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中可以看到,2022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58场,2023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攀升至699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进一步增长至749场;从总参赛规模来看,2022年全国路跑赛事总参赛规模为39.12万人次,2023年全国路跑赛事总参赛规模为605.19万人次,2024年全国路跑赛事总参赛规模为704.86万人次,持续上扬的数字直观展现出这项运动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马拉松的吸引力还在于强社交性和成就感
和徐贤成一样,家住滨江区长河街道的李彪不仅自己坚持跑步,还带动了社区里不少孩子爱上跑步,更是为此成立了“小倾菜”跑团。“‘小倾菜’跑团成立于2020年8月,最早只有18个孩子,都是小区里喜欢跑步的家长们带着自己孩子一起来跑步。到去年,‘小倾菜’跑团的小朋友组有超过170个孩子参与,暑假期间每逢二、四、六的早晨,都会由志愿者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奔跑。”李彪表示,今年暑假,还会继续筹备“小倾菜”跑团活动,也期待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加入其中。
根据《2024年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数据显示,我国跑马拉松的主力人群中,35-49岁的跑者是主要组成部分,其中35岁到39岁年龄段完赛选手占比最高,35岁到39岁年龄段男性完赛比例达21.76%,35岁到39岁年龄段女性完赛比例达18.85%;职业构成方面,企业职员、管理者、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三类人群的占比超过了65%,“对健康有着强烈意愿”“旺盛的消费能力”等,是马拉松爱好者的共同特点。
“35岁到39岁年龄段的人群大多事业相对稳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能投入到马拉松训练和参赛中。对他们而言,马拉松运动不是一时的比赛,更是一种挑战自我的生活状态,能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浙江大学体育系教授刘文明强调,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对心肺承受能力是巨大考验,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是完赛的有力保障,“不能急于求成,要采用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从短距离慢跑逐步增加里程,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赛后的恢复措施同样关键,及时的拉伸放松,能缓解肌肉酸痛,促进身体恢复。”
今年以来,2025年浙江半程马拉松纪录挑战赛、临平半程马拉松、杭州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杭州钱塘女子半程马拉松等四场精彩纷呈的马拉松赛事已圆满完赛,累计参与人数近4万人,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用汗水诠释热爱。与此同时,在中国马拉松官网上可以看到,截至目前,2025年全国已有147场马拉松赛事完赛,更有80余场马拉松赛事即将开赛,42.195公里的赛道化作逐风者狂欢的舞台。
“马拉松让人热爱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健康和阳光的理念,还在于其的强社交属性,和对人的极限挑战,人体会在这种极限中分泌内啡肽,让自身获得强大的成就感与愉悦。”医学专家朱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