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记者 严斐 徐敏月 文 实习记者 邵璟萱 摄
上周末,国学经典大讲堂准时在线上、线下与小记者们见面,商报小记者实践营公益导师、国学经典有氧诵读创始人吴文奇给线上听课的小记者们带来的是《大学》,给线下听课的小记者们讲的则是《论语》。
线下课程一开始,吴老师就抛出自己的观点——《论语》学习很重要。在他看来,学习《论语》不仅能提高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论语中包含为人处世的道理,能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期间,吴老师更是从“好学”“修身”“处世”“交友”“人生”五大维度,为小记者们深入剖析《论语》。
《大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深奥,但通过吴文奇的解读,即使是小学生,也能有各自的理解。比如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吴文奇是这样解读的:“第一是孝,一个孝顺的人才可能服从君王的领导。第二是悌,懂得长幼有序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第三是慈,内心有慈爱才能真正管理好民众。”
本次活动是商报小记者十周年系列活动,由商报小记者实践营联合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国学经典有氧诵读研学实践专委会特别推出,活动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时间将贯穿全年。
《论语》中的智慧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必读的书。作家余秋雨曾说过:“论语是美德的读本”。这是怎么样的一本国学书呢?
吴老师幽默地告诉我们,论语不是拿来玩的,论语也不只是拿来背的,学习论语能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语文学习者,论语教我们学会思考,提升文化自信。现场,老师从好学、修身、处世、交友、人生,五大主题解密论述,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告诉我们做人要心胸开阔,不要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还要讲诚信。宽厚恭敬容易得人心,诚实守信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我想,在平时和同学、朋友交往时,我也要心胸坦荡、讲信用。
这次虽是我第一次接触论语,但通过吴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收获了很多,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智慧,让人佩服!
商报小记者(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吴岱烨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听到《论语》,大家一定就会想起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孔子。大家可不要以为《论语》只是一本讲学习的书,它可是涵盖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接下来就跟着吴文奇老师来解读一下这本对人类影响重大的《论语》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人们尊为“万世师表”。他强调“有教无类”,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可以读书。孔子自己的徒弟有三千余人,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七十二贤士”。现今世界各地都有孔庙,全世界的孔庙有2000多座。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人们的影响是多维度的,贯穿历史长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论语》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构建了儒家道德框架,成为中国社会长期遵循的伦理准则。
《论语》告诉了我们许多除了学习之外的知识,比如处世、价值观、交友的原则与标准等,就连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也把《论语》称为——美德的最高文本。让我们赶紧拿起《论语》,一起细细品读吧!
商报小记者 (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谢然
孔子学琴有感
2025年4月13日,阳光明媚,我怀着满心期待,踏入了《每日商报》举办的“解秘《论语》”活动现场。
活动伊始,吴老师那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缓缓揭开了《论语》那神秘的面纱。吴老师强调,《论语》是每个中国人必读的经典,它蕴含着“仁”与“礼”的深刻智慧。“仁”是爱心,“礼”是礼貌,简单两字,勾勒出做人的基本准则。
课堂上,吴老师围绕“好学”“修身”“处世”“交友”“人生”五大主题展开讲解,每一个内容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智慧的光芒。让我感触最深的当属“好学”。吴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学琴非常认真,不光把指法练得滚瓜烂熟,还会琢磨琴曲题目与曲子所蕴含的意义。此外,他还会去研究琴曲的作者,以及作者谱写这个曲子时候的心情。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学习不能只学表面,要深入钻研。
这次活动,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求知的心田,让我真正明白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的含义——以前学过的知识,只要我们常常复习,就能有新的收获。我想,以后我学习时,要像孔子学琴那样,认真钻研,不断从旧知识里找到新启发,让自己学得更好。
商报小记者(杭州天水小学)宋浩然
隐藏在《大学》中的“成功”秘诀
小时候,妈妈经常用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诫我要言行一致,才能成功。近日,听了吴文奇老师对曾子所著《大学》的解读,对“成功的秘诀”有了新的见解。
《大学》中写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的理解便是以下三步。
第一步,立志。吴老师说有坚定的志向非常重要。我爱下棋,也爱看书。下得多,看得多,我便立志在棋艺上不断精进,也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第二步,镇静不躁。学习的时候,我会用“番茄钟”让自己放下浮躁,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学们在玩的时候,我经常能做到心静。看书的时候,经常废寝忘食。想生气的时候,会深呼吸让自己快速平静。
第三步,思虑周详。以前做数学题的时候我经常看错题,想当然,总是考虑得很简单。慢慢长大后,妈妈给我支了一招:让我经常问自己,这道题有什么陷阱?不断反思能让自己考虑问题越来越周详。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董明朗
解读《大学》
《大学》里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从求知到正心,从修个人修家庭到治国治天下,言简意赅,纲目明晰。
不仅内容上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写法上也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讲“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先修养自身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才能平定天下。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近、喜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
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兴起长幼有序的风气;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跟着去做。
因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所以,德是根本,其他万物是枝丫。立德才能立人,立人才能立国。
《大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太深奥了,只有多多学习,才能得其“三昧”。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含夏
国学经典《大学》
要解读《大学》,先要了解其作者曾子。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5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大学》中提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论,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治国平天下。
其中的表述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提倡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追求。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娄祎涵 指导老师:钟莉军
听《大学》解读有感
随着吴文奇老师的声音响起,解读《大学》的直播开始了。
吴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大学》的古文内容后,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儒学家曾子。我们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不能说谎。吴老师还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虽然我不能完全领会,但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做人更要诚实、守信、善良,做个有责任心的人。
《大学》就像一扇门,指引我们内心修持的方向。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对世界的思考。更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商报小记者(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险小学)王一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