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走读于谦祠 缅怀英雄 传承精神

2025-04-16

商报记者 严斐

清明当天,商报小记者与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的成员一起来到于谦祠,通过走读的方式,缅怀这位民族英雄,感受历史的厚重。

当天,主讲老师鹤矾(中国作协会员)结合祠堂内的楹联、文物等,让小朋友们更直观地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认真聆听的小朋友们也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于谦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个清明节我们不仅祭奠了于谦,了解了他伟大而又悲壮的一生,更懂得了小家、大国的轻重关系,理解了‘国’和‘君’的不同,我们因此更懂历史,更敬英雄了!”小记者李含夏感慨。

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每日商报作为媒体支持,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为志愿者支持。

学生投稿

重国轻君最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不但是明朝爱国英雄于谦写的千古名句,更是他一生精神与品格的写照。清明节当天,我作为商报小记者和杭图“太阳风”文学社成员,参加了走读于谦祠、祭拜于谦墓的活动。

于谦祠位于西湖边三台山麓,清明节当天交通格外拥堵,但鹤矾老师和大部分小朋友都提前到达了,我们对英雄表达敬仰的心情那是迫不及待。于谦是明朝乱世重臣,他身居高位,为官清廉正直,他的重国轻君思想在封建社会更是难能可贵。

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因听信奸臣王振的谗言,亲自率兵攻打瓦剌部队,结果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成了俘虏。有人提议向南迁都,有人提议求和,以于谦为首的大臣表示要坚决守住北京城,不然明朝就会重蹈南宋王朝的覆辙。于谦请求太后,将郕王朱祁钰立为皇帝。随后,做了半生文官的于谦披上战甲,带兵亲自防守德胜门,抵御瓦剌军队的进攻。最终,明军大获全胜。

后来,于谦主张迎回太上皇,而太上皇夺回帝位后,毫不留情地将于谦杀害。

虽然于谦结局惨烈,但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永照天地。相比宋代爱国名将岳飞,于谦把百姓民生、国家安全置于君主之上,而岳飞的“精忠报国”则明确把“君”置于“国”之上,而他的忠君也无法为他带来幸运,最后也因“莫须有”的罪名招致身死下场,令人遗憾。

这个清明节我们不仅祭奠了于谦,了解了他壮丽的一生,更懂得了小家、大国的轻重关系,理解了“国”和“君”的不同,我们因此更懂历史,更敬英雄了!

商报小记者 (长青小学) 李含夏

清明祭于公

今天是清明节,我来到三台山于谦祠缅怀民族英雄于谦。

活动开始先由“太阳风”社团的小朋友为大家朗诵于谦诗词。我们在于谦诗词中一起感受了于谦的家国情怀,高尚品格。这让我在心中也默念了于谦写的《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随后,老师借于谦祠里一副副对联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于谦的故事。其中有两副我印象最深,其一是“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上联讲的是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被吴王赐剑自刎,尸体被投钱塘江,化为钱塘潮神,冤愤“怒卷千堆雪浪”;下联即指于谦和岳飞父子含冤之事,当国家危难之时,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事后却惨遭杀害,令所有仁人志士都伤心欲绝。

还有一副是“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古时人们总把钱物放在袖子里,而于谦袖子里除了清风,什么也没有,说明为官清廉。于谦两袖清风的美德昭示千秋万代,这就像一轮明月,光辉照亮了三台山。

此外,老师还讲到于谦少年时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童年于谦的事迹同样让我们敬佩仰慕。

走出于谦祠,回首遥望,郁郁苍苍,浩气长存!

商报小记者 (长阳小学) 王诗宇

清明祭于谦,英魂永不熄

在鹤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踏入于谦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院的肃穆与宁静,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我们走进于谦纪念馆,在这里,我们得以全面了解于谦清正廉洁的一生。

于谦自幼便聪慧过人,曾有一位和尚断言他日后能官至宰相。17岁时,于谦就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

正统十四,明英宗亲率大军征讨瓦剌,明军惨败于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大明王朝危在旦夕。在此关键时刻,于谦组织并领导了北京保卫战,设巧计奇袭敌军,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大明王朝又得以保持完整统一将近两百年。

后英宗得以返回,于谦却被以“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陷害,最终冤死在北京崇文门外。直到明宪宗时期,才沉冤得雪。

回顾于谦波澜起伏的一生,我不禁感叹:百年一遇的人才,却落得这般悲惨结局,难怪有人悲叹“我来何处哭英雄”!

于谦生前秉持“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始终将百姓放在第一位。他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也想努力成为像他一样心怀天下、正直无私的人。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天地实验小学)何璟卓

清明探访于谦祠

今年清明节,我们“太阳风”文学社社员跟随鹤矾老师一起来到了杭州西湖边的于谦祠。

于谦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对当时的政局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最初认识他是因为他的《石灰吟》,这首诗可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倒背如流的。

正值春暖花开,这个时候的西湖每天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儿亦是风景如画,却只有寥寥数人在散步,显得有些冷清。

在“丹心托月”牌坊下,老师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于谦的生平。从他聪颖的幼时讲到晚年被明英宗冤杀,讲到动容时,大家都沉默了。

当从挂着于忠肃公祠的牌匾下走过,步入于谦祠时,我不禁想到了同样被埋葬在西湖边的另一位爱国将领——岳飞。他们两位的结局何其相似啊!一生大公无私地为国奔波,最后却都被类似“莫须有”这样的罪名被杀害!

随着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我对于谦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也慢慢理解了老师为什么会把他当做最崇敬的人!

我们来到了于谦墓,墓前是两排石刻动物、文臣武将。周围被参天大树所包围,显得肃穆又幽静。我们将提前准备好的菊花庄重地摆放在祭祀台上,这时候我留意到祭祀台上的香灰炉里面只有寥寥几根烧过的残香,心底不免有些悲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在这个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为什么前来祭拜的人却屈指可数呢?

离开了于谦祠,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不停地思索着老师今天所讲的内容。突然,脑海就跳出了于谦那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会不会,当他看清了官场的浑浊和沉浮之后,心中恰恰期盼着远离官场的地方能有这样一片不被打扰的清净之地呢?现在杭州美丽的西湖成了他永久安身之所,希望他的心灵在这里可以得到安息吧!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临平三小)胡筱雅

清明走读于谦词:

在诗行里遇见清白灵魂

清明时节春意浓,诗香墨韵寄情长。春日的风掠过西子湖畔,“丹心托月”四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当我们的脚步叩响于谦祠前的青石板,一场穿越六百年的诗魂对话,便在这樱花树下悄然展开。

绢帕磨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当这诗句从于谦口中吟出,历史的烟云便在平仄间翻涌。那些年宦官王振权倾朝野,百官进京面圣汇报地方要事,都会给他带些金银财宝去巴结。但是于谦却不愿意送任何东西。有人劝于谦:不想带金银财宝,带一点土特产也可以吧……他不是没有土特产可带,但他深知,当这些本属于百姓的土产,如果成为攀附权贵的工具,最后遭殃的便是百姓。于是他甩甩两个宽大的袖子说:唯有两袖清风而已。这清廉朴素,是刻在骨血里的自觉,这高洁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

沿着青石板路,我们来到了于忠肃公祠门前,这儿写着两行对联:

两袖清风昭万世;

一轮明月耀三台。

于谦冤杀昭雪后,追封谥号为“忠肃”,故祠堂匾额写着“于忠肃公祠”。古代人们喜欢把钱物放在袖子里,而于公面圣袖子里除了清风,什么也没有。他两袖清风的美德昭示千秋万代,这就像一轮明月,光辉照亮了三台山——于谦安葬的地方。

进入正厅,看到白墙上刻着于谦的传世名作《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祠堂里的老馆长笑着讲起那个充满意趣的传说。当年于谦想考考书童的才思,便写了首没有题目的诗让他去市集采买。书童看着这首诗,苦苦思量,觉得豆腐最为合适,豆腐本身清白,磨豆子的过程也算是粉骨碎身,便误买了豆腐回来。于谦听罢开怀大笑,大笔一挥写下“石灰”二字。石灰与豆腐,看似相同的两样东西,形成的条件却完全不同。石灰需要去深山里开采含有碳酸钙的天然岩石,再将岩石砸成小块,然后放到石灰窑里点火煅烧,温度要达到1000℃以上,烧到石灰岩里面的二氧化碳完全排出,再关火,冷却,制作出石灰。于谦正是借这寻常之物,告诉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守住内心的清白,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一片洁白。

这个清明,我不仅祭扫追思,更在脑海中种下精神的种子。捧着抄录的诗句走出庭院,忽然懂得,于谦的诗从来不是文人案头的风雅点缀,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他的两袖清风,吹过历史长廊,拂去功名的尘埃,这颗“清廉自正”的种子已在我心里扎根、发芽,最终定结成一颗闪亮的明珠永远光耀我的内心。

商报小记者(高桥金帆实验学校)韩佩珊

指导老师:鹤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