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投资 要坚持长期主义

■每日经济时评

2025-04-15

本报评论员 岑嵘

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公司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项目,这引发了行业震动。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技术成本高企,单台售价动辄数十万元,远超实际场景的付费意愿;二是落地场景模糊,许多企业提出的客户需求“更像是想象而非真实存在”。

公开资料显示,金沙江创投近年参投了非夕科技、星海图等多家机器人公司。以星海图为例,尽管其2024年初完成天使轮融资后,近期又获得蚂蚁集团、IDG资本等加持,但朱啸虎仍选择退出。

眼下有不少科技公司面临资金短缺。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人形机器人领域知名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公司或陷入停摆危机,多地办公区“人去楼空”。达闼创始人回应称:“尽管短期内遭遇资金流动性挑战,我们仍坚持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完成商用交付。”

在科技领域投资和深耕,需要坚持长期主义,需要“耐心资本”。“杭州六小龙”的出现,就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一鸣惊人”的前提是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今天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大放异彩,事实上它同样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摸索。上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图灵就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1956年美国学者约翰·麦卡锡正式为这一领域命名为“人工智能”;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工智能的瓶颈一度让科学界越来越感到沮丧……如果不是半个多世纪科学家的坚持,人工智能怎么会有今天的成功?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指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实现智能行为的技术或理论)的重要载体,同样需要以5到10年的长周期来看待其应用前景。我们不否认,朱啸虎提到的人形机器人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目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确面临硬件不够成熟、成本比较高、场景落地应用有限、训练数据有限等瓶颈。但困难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绕道而走的理由,在科技领域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如果畏难退缩,那就等于丧失了未来的话语权。

好在大多数投资者都看到了前景,据中国机器人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00起左右投融资事件,金额总计超200亿元。其中,近亿元与过亿元级事件约55起,金额超175亿元;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总额超70亿元。

人形机器人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场景探索的关键期,短期泡沫属正常现象,长期必将孕育巨头企业。首先它将走进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接下来它会进入家庭。就像马斯克所预测的,未来将会有大量人形机器人出现,甚至可能达到数十亿个。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战略,多地政府加码布局机器人产业园。我们不能短视地看待这个领域,必须加倍耐心。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发展是急速的。只要技术点突破,就会有一批应用场景出现。

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指望今天投资的钱明天就有收益。成功者靠的是耐心,而非捷径;靠的是与伟大的企业共成长,而非小聪明。就像巴菲特提出的那样:好的决策是需要时间的,它们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一时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