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踏青 走进植物园识百草

2025-04-10

百草园里识中药

植物园讲解员为孩子们介绍植物资源馆

商报讯(通讯员 杨昕雨 记者 夏莹)清明时节,草木萌发。4月4日下午,一场“清明植物研学”主题活动在杭州植物园举办。商报小记者们走进植物园,在专家的带领下领略植物奥秘,感受自然与文化的交融。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从书本走向自然,探索自然。

活动首站来到杭州植物园“植物资源馆”。馆内丰富的标本和图文展板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植物园讲解员指着标本一一介绍,小记者们认真聆听。“原来小小一颗种子有这么多种的传播方式,真是太神奇了!”一位小记者不由地赞叹道。

在“百草园”中,园林绿化工高级技师、浙江省青年工匠、杭州市花卉园艺(药用植物研究及应用)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汪弘毅老师细致地给孩子们讲解著名的“浙八味”,如浙贝母、杭白菊、白术及温郁金等,又给孩子们介绍了园内多种常见药用植物及其功效,如掌叶覆盆子、短萼黄连、杜仲、八角莲等。

恰逢清明,小记者们弯腰轻嗅药草清香,对比不同植物的叶形特点,观察叶片结构,亲手触摸不同质地的叶片和树皮。汪老师还分发植物幼苗给孩子们,让家长带领孩子回家尝试种植。

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与杭州植物园主办,杭图自然分馆、每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共同承办。

小记者投稿

探秘百草园

提起“百草园”,很多人应该会想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而在杭州植物园里,也有一个百草园。

这里有1000多种植物,其中不乏一些名贵药材,比如“浙八味”——白术、白芍、贝母、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等。

在这初春时节里,竟长有苍翠的树木与各种各样的花朵,其中就有被称为“地球独子”的普陀鹅耳枥,让人“苦不堪言”的黄连,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的南方红豆杉,“咬人草”荨麻……

“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被发现时,已经是世界上唯一一棵鹅耳枥,因对生长环境要求严格,而濒临灭绝,在植物学家的不断试验与栽培下,它的数量才终于多了起来。

在一个园子里,老师指着一株毫不起眼的小树,说:“这是一棵玫瑰花树!”我们很诧异,因为它看上去与花店里光鲜亮丽的玫瑰迥然不同。老师笑着告诉我们:“花店里卖的‘玫瑰’大多是月季,因为玫瑰花期短,茎上的刺多,而月季正好相反,还有鲜艳的色彩和种类繁多,因而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边听边走,边走边看,边看边记,两小时的活动下来,我大有所获,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百草园。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含夏

植物园的“资料库”

在植物园里,不单单只是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这样的一个地方,里面记录着许多关于植物的知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稀有植物的标本,植物的演变过程等,应有尽有。这里就是植物园的“资料库”。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杭州植物园吧。杭州植物园始建于1956年,到今年已经有69岁了。植物园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占地248公顷,是一座精心设计的活植物收藏库,用于科学研究与教育。植物园可不单单只有树,还有14个植物的专属园区,在这当中,灵峰探梅,玉泉鱼跃两大景点享誉国内外。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植物中的“植物之最”。最高的被子植物是王桉,生长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最高可以长到100米呢!既然知道了最高的被子植物,那么最矮的也来看看,那就是矮柳,属于柳科植物,高度不超过5厘米。你认为只有仙人掌才能贮水,不不不,我再告诉你,贮水最多的叫纺锤树,又叫瓶子树,高30多米,能贮水两吨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植物的身影,我们所吃的粮食蔬菜,身上的棉麻衣服,治病的良药,艺术的灵感……都来自植物。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关药用植物的记载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植物类药材就有252种。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集的植物类药材已达到1000多种,我们的老祖宗是不是很厉害呢?

植物园的“资料馆”让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领略植物的美好,感受植物的奇特,发现植物的价值,提高对大自然这份礼物的保护意识。

商报小记者(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谢然

我家有棵浙贝母(节选)

在百草园里面,我了解到浙八味分别是: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质量好,应用范围广,疗效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

随后,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新的“浙八味”——三叶崖爬藤,它属于葡萄科,主要用于治疗创伤。最后,老师还把浙贝母的苗给了我们。回家后,我便将浙贝母的苗埋入土中,等待浙贝母休眠期的到来。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娄祎涵

指导老师:钟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