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谁在购买开盒服务?
开盒服务在互联网上邪恶生长的背后,是谁在提供养分?
在一个16000人的开盒群里,职业开盒者搭建起庞大的信息交易市场,其中有不少人是非法催收团伙的成员。“催收一直都是购买开盒服务的最大客户,诈骗、非法私家侦探只能排在后面。”
网络红客“牧牧”说:“网络黑产从业者包括电信诈骗分子、非法私家侦探等,他们利用‘开盒’数据实施精准诈骗或调查。这类服务方通过海外社群网站匿名交易。”“牧牧”透露,利益驱动的网红和公众人物为获取流量或打击竞争对手,也会雇佣“开盒”服务曝光他人隐私。正如某开盒群友所言:“你只要钱到位,什么人都能开”。
开盒服务的不断扩大,还与未成年人获取相关信息的门槛降低有关。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关于“开盒”教程的引流视频数量众多。未成年人在短视频平台学教程,用“社工库”(非法数据黑市)一键获取身份证号、开房记录,甚至能通过外卖地址精准定位家门牌。17岁高中生刘子轩(化名)透露,他仅用30元就学会利用海外社工库开盒,通过评论区引流,成为圈子里的大哥。
群体认同的强化进一步异化了社交逻辑。在6000人的“乐子人”群组里,未成年人发布他人隐私信息并号召攻击,被攻击者往往也是学生。这种代际反差揭示着更深的危机:当技术门槛被削平,施暴者正从成年团伙向青少年群体蔓延。
D开盒违法,甚至涉刑
“开盒”已形成“境外接单—暗网交易—境内扩散”的跨国黑灰产业链。司法机关正通过“全链条打击”重构治理范式。
2024年11月,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平台发布信息显示,曾因做“私家侦探”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两次入狱的叶某甲,刑满释放后偶然了解到,在民间借贷诉讼中原告有大量查询债务人个人信息的需求,这让他再次看到了“商机”,忍不住重操旧业。经温州市龙湾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叶某甲等4名被告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叶某甲等人的刑事判决生效后,温州市检察院依法向温州市中级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决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叶某甲被判依法赔偿公益损害赔偿金808万元,并对其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在市级以上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赔礼道歉。
这是全国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一个缩影。浙江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在加大刑事打击力度的同时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共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5件,全方位维护相关领域公民合法权益。从全国数据看,2023年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458人,办理公益诉讼5061件。
E多维治理,方可打击开盒挂人网络暴力
针对网络“开盒”行为,需通过法律严惩、技术防控与社会共治多管齐下。
网络信息安全专家邓俊介绍,打击“开盒”行为需以个人信息保护为核心,强化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掌握海量数据的部门及平台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采用加密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对敏感数据实施严格隔离,并通过统一的数据安全管理平台实现权限控制、操作审计等全流程监管,最大限度降低泄露风险。他表示,相关平台也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员工权限分级制度,通过定期审计操作日志、排查异常访问记录等方式,确保无授权人员无法接触用户数据。从实践案例看,个人信息泄露源头已呈现跨境化特征,部分黑灰产通过境外社交平台(如Telegram)的“社工库”非法获取数据,这对传统治理模式构成挑战。为此,亟须在政府主导下推动跨行业、跨国界的“反开盒”协作机制,联合平台企业、技术机构共建数据隐私防护网络,形成跨境数据安全治理合力。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应用虽提升了数据整合能力,但也使分散信息被重新拼凑的风险加剧,倒逼治理体系向技术驱动型升级。
打击“开盒”需构建长效机制,监管部门与平台企业应建立动态响应机制,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同步推进:一方面持续修补安全漏洞、升级防护技术;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权属与追责标准,形成对非法获取、交易个人信息行为的立体化威慑。
唯有坚持“边治理、边完善”的原则,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遏制网络暴力蔓延。
对此,警方也表示,对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来说,个人的防护也相当重要。首先,应当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时避免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比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信息等,遇到陌生人询问详细的个人信息要立马提高警惕。此外,网名还应当多样化,在不同平台尽量不要使用相同的网名,避免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被串联起来,从而暴露自己的隐私。密码复杂化,所有账户使用强密码,不要使用简单容易猜到的密码,比如姓名缩写、生日、电话号码等,尽量采用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符号组合的复杂密码。防范网络钓鱼,警惕来自陌生人的邮件、短信等,遇到未知来源的链接千万不要点击,也不要下载来路不明的App、文件等,避免受到网络攻击。
这场数字时代的身份围猎,本质是技术发展与社会规训的失衡。当代码可以轻易撕碎隐私,当流量能够合理化暴力,法律与道德的防线必须前移。唯有在技术创新中嵌入人文关怀,在制度完善中弥合阶层裂痕,才能让每个数字公民都能在“隐形的盔甲”下自由呼吸。
■记者手记
当隐私成为商品 谁在纵容数字时代的暴力?
“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孕妇”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隐私崩塌的集体困境——300元即可购买他人身份证号,3000元能“开盒三代”,未成年人用早餐钱学习爬虫脚本,黑灰产业链以“社工库”为据点明码标价贩卖人生轨迹。
这场看似偶然的饭圈冲突,实则是技术失控、制度失灵与价值异化的共振,隐私早已不是个人权利,而是数字资本与权力博弈的筹码。更令人心惊的是,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在技术赋权下不断模糊——13岁少女肆意开盒,普通人在社交平台的一次吐槽即遭“数字处刑”,而平台算法与法律规制却陷入“保护隐私”与“流量优先”的撕裂。要终结这场信任危机,需在技术治理中嵌入伦理设计,让数据收集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在法律层面打破“法不责幼”的窠臼,以跨境协作斩断黑产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