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赋能“企呼我应”,构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除了首创企业社区模式,畅通服务企业“最后一纳米”,智造新城还通过数字赋能,迭代升级“企呼我应”系统,实现企业社区服务中心、管委会、市营商专班三级联动。系统深化企业诉求、督办、统计等应用模块,完善企业诉求闭环处置机制,进一步丰富服务场景、优化交互体验、提升服务效能,打造了“诉求接办、流转交办、跟踪催办、督查考核”的企业综合服务数字平台。
数据显示,自2023年4月以来,通过该系统累计收集企业诉求1090项,解决1086项,解决率达99.63%,有效处置率和企业满意率保持在99%的高水平。这种高效的政务服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外,增值服务清单是智造新城精准服务企业的重要工具。园区编制了“8+1”增值服务清单,聚焦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在法定政务服务事项外,提供政策、法治、知识产权、人才、科创、金融、开放、诉求以及社会化服务等全方位支持。
同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智造新城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量身定制的服务套餐,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为初创企业打造“微管+”增值服务模式,在中小微创业园组建企业服务中心;为成熟企业强化产业链服务,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
自2024年“微管+”改革以来,已在多个小微园组建“微管+”企业服务中心,进驻80余项服务事项,引入40家第三方市场化主体,为200余家小微企业解决50余个重难点问题。对于成熟期企业,依托营商中心和企业社区联动,及时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并通过复盘分析,将解决共性问题的经验固化为制度成果。2024年10月以来,累计走访服务 69 家企业,解决 14 个重难点问题,为企业间接降本增效 600 余万元。
深化产城融合,打造“五链”融合新生态
为打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美好都市,一直以来,衢州市坚守“创新”底色,提前谋划,通盘布局,以“规建治”一体化为抓手,探索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园区实施了161个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约50亿元,改造建设道路48条,建成城市道路23.2公里、综合管廊5公里,新增停车位496个。同时,新建改造职工公寓4766套、商品房1549套,全量开工5处保障性住房项目。东港医院、缤纷水街等一批生活配套项目有序推进,东港凤凰青年城提档升级,智造新城实验学校正式开学。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满足了企业的生产需求,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实现了真正的产城融合。
人才引进与培养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关键。园区高位谋划科创平台“1448”建设体系,推进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去年新入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7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技术交易额达23.36亿元。通过举办“南孔精英”计划创业创新评审、高校人才周和博士衢州行等引才活动,新签约落地高层次人才项目28个,引进青年博士35人、硕士622人、青年大学生7037人。这种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近几年,智造新城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也带来了丰硕成果,培育、吸引了巨化股份、衢州发展、中巨芯等多家优质上市公司。2023 年,园区共招引100个项目,协议总投资高达899.1亿元,其中不乏多个百亿级和五十亿级以上的大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培大育强上,新增主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众多企业在行业中崭露头角。像一道新能源成功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民营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了衢州相关领域“零”的突破;巨化、金瑞泓、中巨芯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名单,彰显出企业的强劲实力和行业引领地位。
智造新城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打造1—2个“五链”融合场景,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努力建设长三角营商环境新高地。
衢州智造新城的实践证明,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提升行政效能等多措并举,智造新城成功打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衢州礼堂
衢州水亭门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