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唯一戴钢盔的红军队伍③

2025-03-29

英勇果敢,战例经典

1935年2月参加遵义战役。

26日晨8时,黔军向娄山关关口发起反击,担任主攻的红三军团12团将敌压了下去。上午10时,黔军发动更大规模进攻,12团三营官兵呐喊着冲出掩体,英勇无畏地向黔军潮水般推过去,黔军冲锋队形霎时混乱起来,然后就顺着公路向深谷退却。此时,作为预备队的干部团在上级干部队队长萧劲光率领下冲到关口南面,在连续占领几个山包后,协同三营把黔军压在了山谷中。12团与黔军血战至16时,随着各路迂回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彭德怀下达总攻命令。12团、13团和干部团从正面向被压在黑神庙谷地的黔军发动进攻,迂回的10团、11团同时发起攻击,溃散的黔军向遵义方向逃窜。

红军于28日凌晨再次占领遵义后,随即在遵义城南构筑工事,迎战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在遵义西南的老鸦山战斗中,红三军团各部损失惨重,阵地一度被中央军攻占,形势严重到朱德、彭德怀亲临一线指挥。千钧一发之际,中革军委命令:干部团上!此为土城战斗之后,干部团再次出现于最危急时刻。干部团由北向南正面进攻,红三军团11团从左侧助攻。此次进攻,红军所有机枪一齐开火,官兵不顾一切奋勇向前。此时,迂回的红一军团已打到吴奇伟指挥部所在地忠庄铺,而向另一侧迂回的红军也已突破黔军阵地向纵深发展——王家烈在红军的再次打击下跑得无影无踪,致使中央红军对吴奇伟部的合围趋势已形成。最后时刻,吴奇伟的信心动摇。随着枪声离忠庄铺越来越近,吴奇伟突然命令第93师掩护,指挥部立刻向南转移。几乎在一瞬间,在前面与红军血拼的第59师潮水般溃败,其后便是红军大规模追击。

1935年3月重架乌江浮桥。

3月底,中央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后南渡乌江,负责断后的干部团一直守卫着浮桥等待红5军团过江,当他们得知红五军团已从另一处渡口过江之后,立即把浮桥拆了并追赶主力,这一追就是20余公里。追上之后一报告,一向敦厚的朱德勃然大怒:“岂有此理!罗炳辉的九军团还没过江,谁让你们擅自把桥拆了?回去把桥给我架起来!”陈赓立刻意识到犯了大错,带着队伍往回跑,20多公里跑完天已黑,谁也没提出吃饭休息,所有人立即砍竹架桥,直到天快亮才把浮桥架好。但是,干部团最终未能等到红九军团。因为在完成佯装主力的任务之后,该军团不断遭敌纠缠以致无法向指定渡口靠近,最后只能奉命暂留贵州打游击,再寻与主力会合的机会。

1935年5月抢占皎平渡。

4月底,在滇军主力火速回援昆明之时,中央红军分3路纵队突然北返,着手对金沙江渡口实施奇袭。在已确定的3个渡口中,皎平渡口被寄予最大希望,为确保抢渡成功,中革军委在该方向投入最精锐部队:干部团。5月2日,根据预定作战计划,抢占渡口的先头部队——干部团三营(政治营)和二梯队——两个步兵营、特科营和上级干部队同时从禄劝县城以北出发,其中先头部队由刘伯承和宋任穷率领,二梯队由陈赓指挥。经强行军,先头部队的先遣连于3日凌晨抵达渡口,先控制了川军留在南岸的两艘渡船,其后在当地百姓帮助下又找到3艘。先遣连部分兵力在连长率领下迅速登船并顺利在北岸登陆,先端掉川军保安队的一个据点,然后继续向北推进,并在一处山顶建立阻击阵地。此时川军的增援部队赶到,先遣连没费多大功夫将这股川军击退。阻击战结束后不久,陈赓率领的二梯队跟上来了,合兵一处的干部团直奔通安。在接近通安的时候,川军刘元瑭部的阻击愈发激烈,直至双方肉搏。英勇奋战的干部团官兵最后冲到了指挥战斗的刘元瑭附近,刘元瑭被逼下达撤退命令,率残部向会理县城逃去。至此,金沙江皎平渡口两岸均已被红军控制。抵达江边的刘伯承查看水情,发现无法架桥,此时下属报告又找到两艘船。喜出望外的刘伯承给军委发去电报,汇报已有船7艘,一昼夜可渡万人。发完电报,心生感慨的刘伯承对身边人说:“干部团的同志一天走近两百里的路程,是黑夜,又是难走的山路,还有敌人。一个人怎么能一天走这么远的路?他们走到了,还打了胜仗。靠什么?靠觉悟,靠党。没有这些,根本做不到。”3日晚,毛泽东赶到皎平渡口,并从那里渡过金沙江。

以上为干部团参加的主要行动,但并非5次之外再无行动。部分行动持续时间短,规模较小,其过程不作简述,例如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即将抵达吴起镇之前击退袭扰的东北军骑兵。

理念先进,治军典范

在党领导下走过近百年风雨历程的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与保持先进理念、重视发挥人才作用密不可分。

干部团作为长征时期承担多种任务的特殊队伍,其成长和使用反映出我党我军先进的人才观和治军理念。

一是培养人才不断线。即便即将踏上无根据地可依托、长期流动作战的艰险之旅,仍不忘整编一个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特殊单位。坚实的人才后盾是确保在残酷战争中生存、壮大的重要条件,我党我军能屡次在看似万劫不复的绝境中化险为夷,与具备这个意识不无关系。

二是优待人才下本钱。过去流传的“我军一度认为戴钢盔是贪生怕死的表现”传言,是有待商榷的。我军是智勇之师,不逞蛮勇,表面上的不重视单兵防护实为条件所限,并非真的轻视。对干部团这样的“人才库”,上级优先配给钢盔、冲锋枪等先进装备,体现出对人才诚挚爱护和重点培养的殷切之情。这支队伍能以“戴钢盔的红军”形象在军史上熠熠生辉,完全是党优待人才、爱护人才的结果。

三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对干部团关爱有加,不忍其付出牺牲,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选用干部团杀出危局。以巧渡金沙江为例,3个渡口中仅有干部团抢占的皎平渡具备了大规模渡江条件,原定从其他两个渡口渡江的部队绝大多数被迫向皎平渡转移。如果干部团行动失败,中央红军要面临全军覆没的巨大风险。当年之所以未发生“如果”,除友邻部队的策应之外,应该说干部团高于一般部队的军事素质是重要因素。历史在紧要关头的走向往往与参与者的素质息息相关,或许这便是“人才难得”的注脚。(完)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