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映的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首次以艺术形式再现了戴钢盔的红军形象。在荧屏上看到戴钢盔的红军时,第一感觉是编导人员作过考证,使得长征中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干部团以更贴近史实的形象走近党史军史爱好者。红军干部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合成“团”,而是由多所军校整编而来承担军官培训、警戒护卫、应急作战等多项任务的特殊单位。
源于军校,几经调整
关于干部团的编制沿革,各种资料说法不尽相同。查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并结合其他资料,梳理如下: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踏上战略转移征程。出发前,为适应行军、作战的需要,中革军委决定将1933年10月17日由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分编出的红军大学、第一步兵学校(彭杨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整编为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长征开始后,该团序列为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四梯队,下辖步兵第一营、步兵第二营、政治营、特科营和上级干部队。红一、四方面军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组建新红军大学,干部团缩编为红军大学特科团,团长韦国清,政委宋任穷,下辖骑兵科、工兵科、炮兵科和机关枪科,陈赓调任红一军(7月由红一军团改称)工作。
9月,张国焘公开搞分裂,特科团与分裂行径作斗争,随党中央、毛泽东北上,与原红一军团教导营合编为随营学校,校长陈奇涵,政委宋任穷,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三纵队。10月,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甘苏区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至此,干部团结束特殊历史时期的“流动军校”使命。其后的11月,以随营学校为基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改称西北红军大学),校长周昆,政委宋任穷。
干部团成员由受训军官和专业性较强的兵种学兵组成,其军事素养远高于一般红军部队,长征中继续承担人员培训及向一线部队输送指挥员的任务。它始终坚持边走边学,充分利用战斗间隙采取集体教学、个别辅导、分组讨论等方式研习战术战法,总结战斗经验。此外,干部团还担负党中央和军委的警戒护卫任务,故而有“御林军”之称。作为红军“人才库”,干部团的宝贵价值不言而喻,因此上级对其使用格外慎重,仅在危急时刻、关键节点投入这支被寄予厚望的奇兵。(未完待续)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