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谋发展

宿州考察团赴杭“取经” 探索产业与营商环境提升新路径

2025-03-10

商报记者 沈艳

千年古运河,见证了杭州与宿州两地千年的情谊。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这两座城市携手并进,续写时代华章。

3月6日,春风送暖,杭州迎来了老朋友。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祖钧公带领多个职能部门及三个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赴杭,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深度交流之旅。考察团先后参观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余杭区行政服务中心,并通过座谈交流的方式,深入学习杭州在产业协同、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通过此次交流活动,双方达成共识,一致期望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持续探索更多合作契机。不仅在产业领域追求互利共赢,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携手共进、相互促进,共同开启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杭州研发 宿州转化

双向奔赴 探索区域协同新路径

作为长三角区域结对帮扶城市,杭宿两地肩负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使命。此前,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杭州实业集团与宿州市政府已就“产-学-研-资”一体化合作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以“种子项目”为关键驱动力,致力于构建“研发在杭州、转化在宿州”的协同创新模式,为杭州-宿州结对帮扶暨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后文简称“种子项目”)。

因此,宿州考察团抵杭后,首站便来到浙江大学控股集团。在深度参观浙大科技园后,双方随即展开座谈交流,进一步推进“种子项目”的战略合作。会上,各方代表踊跃发言,深入交流意见。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祖钧公强调:“我们要充分借助杭州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宿州各方需尽快明确合作的操作细则和实施路径,确保合作高效推进落地,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记者从现场获悉,“种子项目”将围绕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产业协同发展基金以及宿州(杭州)创新飞地展开,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协同体系。其中,产业创新研究院将聚焦宿州的主导产业,涵盖高端制造、现代农业、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致力于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将通过市场化运作,精准培育高成长性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宿州(杭州)创新飞地则将推行“杭州研发、宿州生产”的产业协作模式,这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效能,为长三角高质量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实际上,杭宿合作早已拉开帷幕。近年来,两地因结对合作帮扶关系,构建起了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宿州市发改委长三角科负责人王丹丹告诉记者,“宿州有从杭州招商引资的案例,如两年前引入了传化集团等知名企业,在当地建立了产业园。我们希望借助‘种子项目’合作的契机,进一步对接像浙江大学这样的高端平台,融合科研优势、杭州的产业资源与宿州的本地要素,为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她说,“这不仅能加速杭州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更能为长三角高质量协同发展树立新的典范!”

从“杭州经验”到宿州实践

营商环境赋能“二次创业”

城市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助力,而优质的营商环境更是招商引资的“金钥匙”。此次宿州考察团来杭的另一重要目的,便是学习杭州在为企业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深化杭宿合作对接,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助推宿州市省级开发区“二次创业”。祖钧公表示,“此次学习之行是为了对标杭州找差距、补短板,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宿州考察团一行人专程前往余杭区行政服务中心参观学习。近年来,余杭区作为杭州城市新中心,紧抓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机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服务品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其他地区学习的典范。

在座谈会上,余杭区经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审管办及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围绕招商服务、为企办事、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政策兑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不少来自宿州的成员对“杭州速度”赞不绝口。尤其是了解到政策兑现采用“先预拨、后验审”,并对招商引进企业实施房租补贴“先交后返还”等创新举措时,纷纷表示这些模式为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此外,当他们听到政务服务不仅线上高效便捷,还延伸至园区、社区,实现服务精准化与便捷化时,更是连连称赞。

“杭州的营商环境如此优越,其成功绝非偶然!”祖钧公笑着表示,借用之前网上广为流传的“朋友圈金句”来形容杭州再合适不过。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服务企业作为核心宗旨,不断突破传统模式,一代又一代地接力破局,尽全力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余杭区副区长吴伟强表示,“期待两地今后有更多方面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