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55830”计划 上岗“科技副总” 启动省级“教科人一体改革”试点

钱塘用这场大会擘画 的“星辰大海”

2025-03-10

本版图片由钱塘区委宣传部提供

商报记者 陈敏娜 郑炜 孟佳俊 通讯员 徐佳伟 彭仲莉 姜慧君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等关键词,依然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热词。

作为浙江省首个省级新区,钱塘(新)区是杭州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浪潮中,钱塘将如何追“新”?

3月7日,钱塘(新)区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大会发布了《钱塘(新)区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以启动省级“教科人一体改革”试点、发布《合力共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倡议书》、颁发企业“科技副总”等一系列动作,强势宣告了钱塘接下来将以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心。

潮起东方,弄潮者胜。千年钱塘潮的澎湃基因,正激荡出新时代产业变革的惊涛拍岸。

制定实施“55830”计划

到2027年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钱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靠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大会现场,钱塘新区党工委书记、钱塘区委书记金承涛一语中的。

作为制造大区,钱塘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2024年,钱塘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创新指数182.6,位列全省第三、全市第二,较上年提升25个点,增幅居全省首位。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新的五年规划也呼之欲出。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发布的这份《行动方案》,是钱塘首次针对新质生产力培育、两新深度融合等新要求推出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旨在为钱塘高水平建设产业新城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工业大省挑大梁”贡献钱塘力量。

《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实现“三个突破、两个显著”的目标愿景,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5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突破3.2%,工业综合实力和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均显著提升。同时将大力实施“55830”行动计划,即围绕五千亿级产业规模目标,打造“车药芯化航”五大产业集群、开展八大行动、实施三十项举措。

“这个行动方案契合了新型工业化内涵和要求,更加凸显钱塘特色和优势。”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曹婷表示,相比杭州其他区县市,钱塘的工业体量规模大,集群优势明显,但这也意味着工业增长难以实现“大跨步”,因此改革创新对钱塘来说非常重要。

大会传达的积极氛围,也感染了现场参会的钱塘企业家。杭州众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金朝坦言,能切身感受到钱塘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持续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助力支持了企业发展。“通过加强与钱塘区政府、高校等部门的联动,不仅拓展了国内市场,也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在中亚、中东等地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并有所收获,最终造就了我们去年产值增长五倍的可喜成绩。此次大会的举办也进一步明确了钱塘区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重视,为众能光电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保障。”

瞄准“教科人一体化”

将科研能力转为生产能力

立足新型工业化,坐拥全省最大高校园区和25万高校师生资源的钱塘,如何用好这笔高校资源财富?从这场大会不难看出,钱塘正在千方百计将科研能力转为生产能力。

会上,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梁明轩,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崔志华等五位高校人才,分别从杭州怡合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浙江吉华集团等五家钱塘企业负责人手中接过了“科技副总”聘书。

“之前通过‘博士入企’活动与怡合达有合作,主要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智能装备设计研发开展工作。”梁明轩坦言,接到这份聘书,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接下来除了继续之前的研发工作外,希望开发点新的东西,比如民用小型机器人,想在针对生活领域的智能设备的研发上做出一些探索和尝试。

崔志华则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非常渴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实现转移转化,钱塘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促使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成金。“后续希望能和吉华集团携手开发一些新的染料,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很有动力。”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统筹推进,才能系统地、最大限度地支撑现代化建设。钱塘坚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比如大会宣布启动省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试点,首个举动便是与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同打造特种设备高能级科创平台。再比如五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代表在现场结对签约。作为其中的一个平台,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曹戟表示,希望将科研上的优势和产业上的优势链接在一起,特别是发挥平台背靠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真正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现场还宣读了《合力共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倡议书》,希望“政校企研”四方加强协作、紧密配合,将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强大能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力量。

【大咖之声】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院长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钱塘落地生根

作为“中国医药港”核心区,钱塘肩负着引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要打造好“中国医药港”产业地标,离不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撑。钱塘的“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共建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为形成完整创新链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钱塘落地生根,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吴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推动“政校企”深入发展,助力钱塘高质量发展

“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这一模式特别好,杭电在智能制造、汽车电路等领域做出了一些工作,与钱塘的企事业单位既有横向的项目技术攻关,也有纵向上的深层次研究,近三年的项目合作有接近1.5亿的产出。下一步将积极整合人工智能等相关资源,打造电子信息类的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为浙江经济建设发展助力。相信这次大会能更好地推进我们合作,推动“政校企”深入发展,为钱塘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每一位力量。

范明: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

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添砖加瓦

作为全球排名前十的轮胎制造企业,去年我们在钱塘投资建设了全新的智能工厂。选择钱塘,不仅因为这里拥有完备的汽车产业链,聚集了吉利、比亚迪、零跑等龙头企业,还因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务。未来将继续扎根钱塘,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号召,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汽车轮胎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绿色智能制造,助力钱塘“车药芯化航”五大制造业提能升级,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添砖加瓦。

沈建国:永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与钱塘相互见证、共同成长

自2003年在钱塘成立以来,永杰专注于铝合金新材料的研发与制造领域,深耕制造业。钱塘的开放包容、一流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为我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我们与钱塘相互见证、共同成长。面对AI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我们将以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走高品质发展之路。

田平风:浙江西子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让钱塘制造精神随国产大飞机飞向世界

西子航空是钱塘本土培育起来的航空制造企业,是国产大飞机C919机体结构一级供应商中唯一民营企业,去年成功中标国产大飞机C919中机身(含中央翼)工作包。作为浙江省航空航天“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龙头骨干企业,我们的全球客户版图不仅印证了西子航空的技术专业,更展现了钱塘制造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西子航空不仅要让国产大飞机装上“钱塘造”的零件,更要让钱塘制造的精神,随着中国制造的翅膀飞向世界。

金颖:杭州星辰大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真正的硬科技既要有实验室纯度更要有市场成熟度

近年来通过持续投入和技术攻关,我们收获了中国人工智能最高奖等科技奖项,还代表国家队参加2024年珠海航展和2025年阿布扎比防务展。公司产品现已覆盖“一带一路”18个共建国家,印证了真正的硬科技既要有实验室纯度,更要有市场成熟度。作为钱塘低空经济产业的链主企业,除了引入优秀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入驻钱塘,共同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外,我们重视高校合作,后续将分别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警官学院构建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飞手”培训基地,借助高校力量助力企业长足发展,也让钱塘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现场发布】

新质生产力与 钱塘硬核产业的双向奔赴

3月7日,钱塘(新)区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钱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钱塘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陶峰作主发布,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区经信科技局、科学城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介绍了钱塘(新)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情况。钱塘作为杭州的产业大区、创新高地,近年来持续锻造“车药芯化航”硬核产业,加快合成生物、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布局,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全速催生新质生产力裂变式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锻造产业“主力军”方面,2024年钱塘实现工业总产值3756亿元,稳居全市首位,连续两年荣获“浙江制造天工鼎”,全年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1个,其中100亿元以上1个、10亿元以上22个,落地五大产业生态圈项目占比超80%。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连续五年位列前十。智能汽车产业拥有3家整车龙头企业、70余家汽车零配件企业,已形成涵盖整车、零部件、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的完整汽车产业链,整车产量占杭州市比重超95%,成功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和省级“链长制”示范试点;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芯智造”产业链连续两年浙江省产业链“链长制”优秀示范单位榜首,并正式启动“中国芯谷”建设,助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半导体产业高地;全力推进“中国医药港”建设。

在打造创新“新引擎”方面,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跃升至全国第69位,创新指数居全省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达5.25%,首夺“科技创新鼎”。“钱塘科学城”全域科技创新平台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拥有浙江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20余家高水平科创平台,还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研发平台300余家。构建“1+6+X”技术转移体系,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三年技术交易额200亿元。全国率先落地省级药品MAH转化平台,布局3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建成孵化器53家,校友产业园5家,聚集校友企业3000余家。

在完善企业“培育库”方面,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3家、累计31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累计4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累计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45家企业入选2024年杭州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榜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企业251家,增加值年均增速10.4%。已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省级“未来工厂”3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市级“未来工厂”47家。

在激活要素“加速器”方面,钱塘系统重塑“人才新政30条”,新招引35周岁以下大学生3.4万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入选数位居全市第二。围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体系。先后争取省生物医药与高端器械产业基金、AIC股权投资基金落地。通过供地供楼并举、工业商业并推等方式,优先保障企业发展空间,2024年共出让工业用地2058亩,其中76%为民营企业摘得,完成标准厂房建设80万平方米,充分保障产业未来发展需求。

发布会上还详细解读了《钱塘(新)区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钱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方案(202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