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表达

AI挑战与问题

2025-03-05

采荷二小英语老师杨璐借助AI设计情景任务辅助学生学习英语

(上接14版)

采访中,大多数老师提到,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有所转变,不能再沉浸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中,应该培养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我们要教会孩子与人工智能对话的技巧,这背后就是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张浩强说。

滨兰实验学校副校长应柯也认为,人机对话,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下指令,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明白,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这一点很重要。

“当运用人工智能得到答案后,我们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答案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站在AI肩膀上的深度思考才是具有创造力的思考,这也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齐星说。

评价模式的重新思考

“AI带来我们方便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向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更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齐星说,假设有学生的作品是在AI协助下完成的,成果呈现很漂亮,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地评定学生的这一作品,相比没有依靠AI完成的学生作品,两者谁的创造力更强呢?

来婉萍的思考是:当改革来临时,我们只能去拥抱它,但在大力推进时,我们要做的到底是什么?她说道:“怎么把人工智能和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高效又不会情感缺失的评价模式,这个很关键。”以AI习作批改为例,她认为,写作其实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师在评改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必须要有人工的介入才能形成有骨有血有肉的评价,真正给课堂赋能。

老师的重新培训

“AI发展实在太快了!”齐星感慨,对于年轻老师而言,他们愿意学习新的事物,能够很快的学会运用AI技术辅助教学,但运用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用传统的方式教学,新的技术往往觉得不适应。因此,老师们都需要重新培训以将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

记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学校都已对老师有过不同程度的培训,“春节DeepSeek出来后,我们第一时间镶嵌在了学校的钉钉平台上,并让信息组老师先深度试用一周,包括如何精准提问等等,撰写试用分析报告,再分享给其他老师。”齐星说。

警惕师生们的“技术依赖”

在采荷二小的AI素养培养上,有一条是防止老师们产生依赖心理,“我们会对老师展开定期培训,强化教学涉及主导权,AI仅仅是作为辅助工具。”采荷二小党委书记吴树超提到。

滨兰实验学校初中信息老师张泰凌还提到一点,有时候人工智能搜索出来的答案并不一定准确,“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有些答案它其实并不知道,但它不会很实诚地回答‘不知道’,反而会给出一些错误的数据来误导你,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有太多的依赖心理。”

来婉萍也在教学管理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10分钟就能把全班的作文批改好,是不是很诱人?会不会让人产生依赖?我想是肯定的。老师的批改报告,以前可以直接拿来检查,现在就不行了。为了让老师保持教学热情,作文指导能力不退步,我们就需要制定新的措施。”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AI批改仅是第一步。在学生根据批改建议,修订了基础性错误,并在批判性思维指导下,通过一步步追问,完成全文修改后,才是教师们“真刀实枪上阵”的评改课。来婉萍说:“减负只能减掉基础性工作,课堂的真正落脚点,是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

AI未来展望

老师会有“分身术”

“你能想象以后的课堂,每个老师都有数字分身,能同时给很多班级上课,真人老师只负责在教室把控这些分身,同时AI能随时根据学生面部的表情,探测谁在走神,并发出‘死亡提问’——三排蓝色衣服的同时,请重复我刚才说的知识点……”有老师在提到未来AI在教学中应用时,想象了这一画面,对于未来,颇有危机感。

有高中历史老师提到,未来可能会有元宇宙教师,历史课学生可以直接穿越到玄武门现场,还能自主选择身份,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用他们的视角去体验当时的政变,当然,不能透露历史结局。

在蒋筑英学校,学校将虚拟实验室跟数字人相结合,也就是说,学生们在上实验课时,不仅有科学老师,还会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数字人老师。而且这位数字人老师的能力不可估量,除了教科学,还要担任体育老师。“体育改革后,学校多了一些智能化的挑战类体育项目。把AI体育运动录入到数字人大模型中,能解决新变革带来的新需求。”而未来,这样的数字人老师是否会成为全科老师,值得期待。

但也有老师认为,无论AI如何发展,都无法真正替代“老师”。师生之间最珍贵的是彼此之间的温情与关怀,“AI再厉害也学不会在学生说‘我不懂’时,叹着气把同一个题目重复讲解得温柔。”

全市智慧校园建成比例不低于95%。

对于人工智能在校园内的应用,杭州市教育局有所布局。

去年4月,《杭州市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正式发布,从数智强基、数智治理、数智优学和数智人才四个维度全面壁画了杭州市未来几年数字教育的发展蓝图。“AI时代的到来,杭州正以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促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7年,全市智慧校园建成比例不低于95%。

伴随着智慧校园迭代的同时,杭州积极鼓励学校推进数字化与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创新课堂教与学的模式,普及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混合式、体验式、探究式、精准式教学,培育自适应及个性化学习、学情智能诊断、数据驱动评价等智能场景应用。

“Al+教育”最终聚焦的是人的成长,杭州在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数字素养上不遗余力。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实践探究活动,以市、区(县、市)、校三级推进方式,持续开展科创实践、计算思维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另一方面,落实《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支持各区各校开展教师数字素养评测与针对性培训,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减负增效。

“我们将大力推进城市大脑2.0智慧教育场景建设,积极打造教育服务精准便捷、优质资源共享普惠、学生成长多维助力、校园安全立体守护的杭州“智慧教育’新生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