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春运新气象

■每日经济时评

2025-01-14

本报评论员 徐昕

2025年春运1月14日拉开大幕。作为一个有近30年春运体验史的人,笔者对春运的发展有着深切的感触。早些年一提到春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一票难求”,而铁路往往是最受人们关注的出行方式。如今再说春运,“一票难求”已大大缓解,但铁路运输似乎仍是主角,只不过报道的画风大不一样了,大家关注的是铁路的新举措新服务。比如去年12月15日至今年2月7日,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上线务工人员预约购票服务,符合条件的旅客可提交开车前17天以上的预约购票服务。再比如,候补功能在出行高峰期持续发挥作用,每位旅客最多可候补60个车次,候补的车次越多,候补成功率越高。还有就是一些新线的开通增加了今年春运的运力,从杭州西站出发可以抵达的城市越来越多,为大家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

同样是春运,同样是主角,但如今铁路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完成了从满足“温饱”到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转型。

最近还有两则关于铁路的新闻。一则是春运期间铁路出现了二折的“超低价”车票。由于春运客流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铁路部门对部分非紧张时段、方向的列车实行优惠票价,比如1月23日重庆西至北京西的K4820次列车硬座票低至二折。虽然铁路部门的解释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合理调节客流峰谷,充分利用运力资源,但即使不降价,空车也得返回,而降了价,却是让旅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赢得了口碑。现在铁路在不少线路上实行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票价机制,今年春运期间出现的二折票是个不错的案例——既然春运可以这么搞,想必平时也可以推广,我们当然希望涉及的线路和车次可以再普遍一些,让低谷折扣票成为一种常态。

另一则新闻是,1月11日,12306系统拒绝经识别认定的异常登录访问请求3982万次,同时将经识别认定的407万次异常提交订单请求列入慢速队列,295万单异常候补购票请求延迟处理——异常登录访问、异常提交订单、异常候补购票,这些都是数字化时代出现的新现象。相关报道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对这些行为做出上述处置,但媒体不妨追问一下:在网络购票全面实名制的今天,“黄牛”是否还有技术空子可钻?如果有的话,是怎么做到的?除了拒绝和延后处理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堵住漏洞?这些问题关乎春运售票的公平公开与公正,是大家最关心的。铁路部门不妨说得更清楚一些,何为“异常”?这几百万、几千万次的“异常”是谁识别、认定的?识别、认定的机制是什么?旅客正常的购票行为是否存在被误判的可能?如果铁路部门可以对一些订单做出慢速、延迟处理,是否也意味着可以对另一些订单做出快速、优先处理?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这种做法不被滥用、错用,保证每位旅客的合理需求和合法权益?

2024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过十几天,我们将迎来成为“非遗”的首个春节。春运作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而进行的人口大移动,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风貌和治理能力的展现。数字时代的新技术为春运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期待这些新气象能让每一个人的回家之路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