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揭开非遗绒花神秘面纱

2025-01-08

商报记者 夏莹 文/摄

绒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小小绒花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它的手工制作技艺值得大家用心去传承与发展。上周六,商报小记者走进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跟随徐成老师学习制作一枚绒花胸针。

非遗绒花课堂新体验

午后,阳光洒进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一楼书吧,非遗绒花课堂就在此进行。

平时,这里也是学校初中部绒花社团课上课的地方,徐成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制作绒花。

从彩色的丝线到一朵完整的绒花,最快也需要4个小时,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徐老师提到,传统绒花制作需要经过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等近十道工序,考虑到制作难度,她提前为小记者们准备了自己制作的“半成品”,在现场演示制作步骤之后,再由小记者们自行完成。

正因绒花制作工艺难度之大,绒花技艺也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挑战。在本次体验课上,徐老师从绒花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方面一一讲解,许多小记者惊叹道绒花的精美,以及它在历史、艺术、技艺等方面的价值。

两个小时的活动中,不少家长对此也颇感兴趣,投入到和孩子一起制作的过程中。“非常有意义的一次非遗体验。”一位小记者家长说。

从胸针到发卡,小记者们在家长和徐老师的协助下,做出了成品。“真好看!”有的小记者迫不及待地把绒花发卡戴在头上,还有的小记者选择把绒花胸针或发卡送给家人。

其实,像这样的非遗课在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非常受欢迎。徐老师说,除了非遗社团,初中部还设有科技创新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22个社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是浙江育英教育集团全额投资创办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地处钱塘区核心位置,离文泽路地铁口约200米。目前有小学30个班约950名学生,初中12个班约500名学生,高中22个班,约950名学生。

非遗绒花

“同丝为骨,蚕丝为肉;一朵绒花,一世荣华。”今天我们来到了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跟随徐成老师制作美丽的绒花胸针。

徐老师先为我们讲解了绒花的历史。绒花制作始于唐代,武则天时,绒花便作为扬州绒花被列为皇室贡品。在明代,绒花作坊生产规模较大,云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蚕丝废料,促进了绒花的制作工艺的兴起与发展。清代时,绒花曾被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康熙、乾隆时期,南京绒花生产达到鼎盛时期,产品销往各地。民国时期,绒花因战乱,传承中断等原因走向低谷,濒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并专门为南京绒花成立了南京工艺制花厂,为南京绒花的传承提供了希望。

随后,徐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非遗绒花的传承危机。绒花制作过程繁琐,生产成本高,边缘化手工艺缺少政策补助与保障等,都启示我们要大力去传承这些非遗手工制作。

接着我们就开始了制作。首先,我们将老师给我们准备好的中间红两端白的蚕丝半成品剪出两头尖的样子,随后把穿出的铜丝对折将其拧紧,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朵花瓣,用以上的方法重复五次,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五朵花瓣,再将绿色的蚕丝半成品按照前面一样的步骤再做出两个。然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组装环节了,我们先到老师那里领取一长段大约50厘米的绿色丝线,再将三根花蕊对折并用丝线缠绕2到3圈,再拿出前面制作好的绒花瓣把它们缠在一起,随后把剩下的四片绒花瓣也给缠在一起,并形成花朵的雏形。再把前面制作好的绒叶也将它们缠在一起,并把它放置于花瓣的下方,然后我们再拿出胸针在上面缠绕几圈,再找老师拿到铜丝,用它来辅助我们把剩下的丝线打结,将结打好后再用钳子把多余的线剪去,再找老师用打火机把剩下的线给烧平并把它们给烫在剩下的线上(可以看不到绳结),这样一朵美丽的非遗绒花就做好了!

通过此次非遗活动,我感受到了中国非遗的博大精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需要去传承这些先人留下来的手工技艺!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娄祎涵

指导老师:钟莉军

桃花发夹

绒花,谐音“荣华”,具有美好的寓意。它的材质也是比较特殊的,是由天然的桑蚕丝和铜丝制作而成。今天,我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到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学习非遗绒花知识以及体验手工制作绒花。

到了现场,只见桌子上摆着许多盘子,盘中装着8个“扭扭棒”、一个胸针、一个黑色发夹、一把大剪刀、一把弯弯的小剪刀和1个精致的镊子。

美丽的徐老师先给我们讲述了绒花的发展历史文化,让我们可以更了解绒花。然后开始一步步地、耐心地教我们上手操作起来。用弯剪刀将粉色的“扭扭棒”两头剪尖,然后用镊子轻轻地理理绒毛。绿色的叶子部分十分逼真,徐老师已经帮我们剪好了!我就认真、仔细地开始制作起来。到老师讲完第二步好一会儿,我才剪完,显然是我生疏的技巧导致进度比较缓慢。第二步,徐老师发给了我们每人一根绿线和三根花蕊。她让我们用绿线将花蕊先绕起来固定,将剪好的粉色“扭扭棒”对折,铜丝扭一下,一个逼真的花瓣就做好了。将花瓣和叶子依次沿着花蕊下方也绕起来,要小心地多缠绕几圈,确保铜丝不外露。然后把这根金属铜丝劈开固定一下,将多余的线剪下,将线头烧一下就好了。哦,别忘了将叶子其中一头的铜丝剪下呦!

在妈妈和徐老师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做出了一朵粉粉的小桃花。在这个基础上,我还用线将它绑在了一个发夹上,送给了我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戴着发夹的可爱模样,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程子适

绒花制作

在电视剧《甄嬛传》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宫里的贵人们头上插着一些漂亮的花,这些花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精巧别致。那么这些花都是采摘于自然界的真花吗?不!这些花都是工匠们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绒花。今天,就让我们商报小记者跟随徐老师一起来学习绒花制作吧!

经过徐老师耐心又细致的讲解,我们就开始跟着老师的示范尝试制作。首先开始打尖,穿在铜丝上的蚕丝毛茸茸的,随着手指转动,我手中的剪刀“咔嚓咔嚓”,没过一会儿,那个小托盘里就堆满了细细的绒毛,对折,将多余的铜丝拧紧。完美!一片可爱的小花瓣就大功告成了。如此循环五次,桃花的花朵部分就完成了。

拿出胸针主体,用深绿色的蚕丝一圈一圈地缠绕上金色的胸针,这一步看起来复杂,实际只要沉下心来耐心的按照步骤操作,就能做好。先缠丝,再穿过小洞,然后打结,最后用打火机烧掉多余的蚕丝,一根完美的绒花胸针就完成了。看着手中我亲手完成的漂亮绒花胸针满意极了,简直爱不释手。戴在胸前,左顾右盼,嗯,配我,嘻嘻……

后面徐老师又给我们科普了很多绒花的小知识,这让我知道了:原来这些美丽的绒花,工匠们很久才能制成一朵,并且绒花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江苏扬州发扬,可在民国时期,绒花却因为战乱差点失传,我不禁想到:要不是还有工艺匠人,这项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消失了。

今天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过得这么快,在我的心底,我还在默默地佩服这些工艺匠人……

商报小记者(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