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餐时段,是一天中最忙碌的。客人们最早11点就会来用餐,暑假、节日等旅游旺季要持续到下午3点。
王艺涵负责收拾客人吃完的餐盘。这是三位心青年中,走路最多的岗位,旅游高峰时一天要走1.5万步。
这项工作需要和顾客交流。王艺涵在收餐盘前会礼貌的问一句“你好,餐盘现在可以收了吗”。顾客大多会点头同意,还会谢谢他。这种交互能鼓励心青年工作,但有时也会成为问题。
王艺涵非常享受客人的“谢谢”,这让他有成就感,所以会优先收拾有人的桌子。但是,工作要求是先收没人的桌子,因为这是明确的“客人已经吃好了”,收拾掉马上可以翻桌,不但提升餐厅效率,还不会打扰顾客用餐。对此,芬芬老师经常找王艺涵单独聊天。
在后厨墙上,有一张“正字表”,这是杨老师为王艺涵设计的工作量统计表。每收拾完一张桌子,就画一笔,再对比每天的营业额和餐厅平均客单价,可以大致估算出他的工作量。
8月20日,餐厅营业额两万元,王艺涵在表格上画了12个“正”字,共60桌。算下来,他承担了当日一半以上的收餐工作量。
陈志昂的左脚动过三次手术,还在复健期,所以老师安排他做不需要走动的后厨厨工。他的工作是残羹分类,在洗碗区。工作内容是把剩饭剩菜倒进厨余垃圾桶,一次性筷子等倒进其他垃圾桶,用过的餐具按“带红油和不带红油”分两类,然后传递给洗碗的同事。
洗碗区与餐厅用一道木门隔开,防止残羹的气味飘入餐厅,但这也隔开了陈志昂和两位伙伴的视线。一个人工作有点冷清,志昂有时会忍不住打开木门,看看伙伴们在忙什么。
三位心青年的到来,给餐厅带来不一样的气氛。员工与他们相处日久,从顾虑怀疑,到接纳肯定,开始主动交流,指导他们工作。
陈志昂有时会自信心爆棚。他会向同事朱大姐炫耀“我今天只用了两分力气”,或者干脆表演一个“双龙入海”,双手各拿一个餐盘“哐”的往垃圾桶一倒,证明自己已经很熟练了。
一份餐品,从后厨到顾客手里,要经过“顾客点餐-前台传单子到后台-后台出餐”三个基本环节。每种套餐有固定的摆盘,配套例汤也不一样。
配餐岗位,对整体能力要求更高,动作也要麻利,不能让顾客等太久。潘承颖从配蛋炒饭开始学起,熟练后大约50秒能完成一份,其他员工是30秒,基本满足了后厨配餐的岗位需求。
同事对她最满意的是交流。潘承颖能主动告知“哪些工作已经学会了,哪些还做不来”,还能提醒“哪样食材用完了”。这让人能预估她的工作能力,即便是第一次与她搭档,也能合作顺滑。
(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