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我叫你一声“爸爸”王万林和他的孩子们

2024-12-02

王万林近照

特约撰稿 陈华胜

500年前,一个叫王阳明的人告诉他的弟子:“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万林不知道王阳明是谁,也没有想过成为圣贤或英雄,但“一念向善”却是这位“杭州爸爸”一直的心愿和行动。

“失业”了,他很开心

学院路178号是一个略显破旧的口袋状院落,掩藏在周边林立的小店招牌中毫不起眼,甚至稍不经意就会走过头。敲开院子的一扇门,一位精瘦但眼睛炯炯有神的老者就住在这里——他就是已届80高龄的王万林。

他家中几乎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餐桌上放着尚未完全收拾干净的餐盘,两个简单的素菜,还有一盘吃剩了的西瓜。

“天气这么热,真是辛苦你了!”王万林不住地表示歉意,从他真诚的歉意中,你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的善良和体贴。

他从一家街道办的包装材料厂退休,有退休金,生活应该无虞,但他生活的简朴,还是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他至今孑然一身,终身未娶。

“找过一个对象,但人家看我家境一般,又要救助流浪儿,不愿意跟我过日子,也就作罢了。”他说起自己的过往,仿佛是在说别人,轻描淡写。

餐桌旁放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盛满了矿泉水瓶。废品回收换钱,这是他的一个“经济来源”,他每月退休工资4000多元。这些钱,自己用一定是够的,但如果用来帮助别人,恐怕就是杯水车薪了,他需要“开源节流”。

开源当然就是捡拾废品换钱,节流就是对自己从来不肯多花一分钱,不添置一件衣服,甚至不买一块蛋糕。

“这些年,社会救助体系越来越完善,杭州街头已经很少能见到流浪儿童,我也基本‘失业’了,但我真的开心啊。”他笑着说,“不过,节俭的习惯已经养成了,钱省下来,并不是为我自己,这个社会上总有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的事,他操碎了心

一向节俭的王万林,知道需要用钱的时候该有多着急。

他一向为人低调,但为了“孩子”的孩子却主动要求媒体报道,登上了头条。

那是2016年5月21日,《杭州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报道《哭了!16岁义孙身患白血病,‘最美爸爸’王万林求助社会”》。

那一次,王万林真的是急了。桐庐人陆为民是他曾经救助过的对象,是他的“孩子”之一。陆为民16岁的儿子陆鑫因患白血病,做了18次化疗,仍不见好转。陆为民家境本不宽裕,懂事的孩子为不拖累家庭,哀求父亲放弃治疗。左右为难的陆为民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王万林——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习惯了跟“王爸爸”商量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王万林哪受得了,虽然自己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帮助“孩子”,但他绝不肯放弃。在他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两个字,如果要放弃,也就没有这所有的救助了——哪一次都是不容易的。

然而,高达数十万的医疗费又怎么办呢?百般无奈之下,习惯于帮人却很少求人的王万林拨通了曾经采访过他的《杭州日报》记者的电话,于是,就有了这篇报道。

新闻见报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省、市、县各级政府纷纷行动,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医疗机构鼎力救治,终于把16岁的陆鑫从绝望的边缘给拯救过来了。

“现在他已经24岁了,很健康,在老家桐庐开了一家民宿,前两天还打电话来,爷爷爷爷叫得亲热,说杭州太热,要开车来接我去乡下住几天。”

王万林幸福的感觉溢于言表。

他有70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有难他都要继续帮,所以他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

一次偶遇,开启别样人生

王万林的700多个“孩子”,都结识于一次偶遇之后。

当王万林第一次见到15岁的男孩冯士邱时,他没有想到这样的一次偶遇竟然开启了他的一份另类事业、一种别样人生。

那其实是一个普通的日子。1979年的一个冬天,晚上11多点,他刚刚中班下班,骑车路过艮山门9路车站时,看到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在站牌下独自饮泣。出于好奇和一种天然的怜悯,他停住了车询问这个孩子。这个叫冯士邱的男孩是无锡人,被人骗到浙江长兴的一家煤矿挖煤,因不堪欺凌和压榨扒着运煤车逃了出来,碾转流落到杭州。

冯士邱说他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又饿又困,身无分文,不知道应该去哪里,也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王万林听着孩子的哭诉,只觉得自己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没有一点犹豫,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让孩子上了他的车。他把孩子带回了自己的家。当时,王万林的母亲还健在,看到孩子的样子直叫“罪过”。这对善良的母子替孩子拿来吃食,让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一个星期后,王万林自掏腰包买了一张去无锡的火车票,将冯士邱送上了回家的路。

这是王万林救助的第一个孩子。看着火车呼啸着滚滚而去,王万林屏住了呼吸,他知道他的这一善举已经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就像这转动的车轮。

王万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母亲对他说:“你做的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妈妈为你高兴!虽然家里不宽裕,但我们可以省吃俭用,尽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母亲的话,成了王万林日后持之以恒救助流浪儿的精神支柱。他由此产生了一种信念,要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不幸的孩子改变命运。他已经无可救药地迷恋上这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感觉。

从那时起,救助收留孤儿和街头流浪儿成了他的使命,微薄的收入几乎全部都花在那些孩子身上,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

他曾先后救助收留了数百个孩子,这些孩子大部分是离家出走的流浪儿。救助这些流浪儿,他也并不是收养他们。能回家的,就买好车票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一些特殊情况回不去的,就暂时收留他们,供吃供住,直到他们能够回去或能够自食其力。

王万林说,政府有专门的机构收留流浪儿,但总有管不过来的时候,我能做的,就是看到一个帮一个,尽我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人间有爱。

王万林帮助过的孩子,有许多人考上了大学、研究生,也有的踏入社会自强自立。王万林也因此获得了中华慈善大奖、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最美杭州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