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永辉已帮助11023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

全神贯注工作中的隋永辉,他身后的柜子顶上,是八大捆束之高阁的锦旗。

隋永辉珍藏着每一封来信、每一个寻人档案

隋永辉自豪地展示自己的荣誉证书
为了多点圆满少点遗憾
寻亲故事是一场雨,落地成圆的是圆满,散落飘零的是遗憾,遗憾的雨滴打湿过许多人。
隋永辉说,自己也常体会到求助人的哀伤和无奈,寻人的工作有过受挫,自己也有迷茫过。
最近有一对老夫妻来寻找年轻时自己丢弃的大女儿。当时生大女儿时两人不具备抚养的条件,后来日子渐渐“过得能吃上饭”后,生了二女儿。于是寻找到大女儿就成了他们一生的执念,但时间是浪,会冲刷太多痕迹——有效的线索几乎没有。
他们将希望寄托在隋永辉的身上,隋永辉一遍一遍地找,找到了相似度68%的“疑似人”,但是对方拒绝回应。
可能是,又可能不是。也或许当事人放不下被遗弃的真相,也或许当事人无法面对养父母,也可能确实找错了。
在线索又变得模糊时怎么办?在看完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团金牌赛,中国队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后,记者又给隋永辉打去了电话询问这个问题。
隋永辉说:“这两天我正在重新比对资料,核对‘疑似人’。中国女乒真是拼啊,我也要再拼一拼。这个寻人任务未完待续,我要做的就是这个‘续’。”
寻人是一场时间与情感的博弈,失散是疾,唯有双向奔赴才是解药,等待,等的就是一份解药。
截至发稿,隋永辉已帮助11023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浙江法治报)
为了一个家庭迟到的团圆
硬币会有两面,故事也不会总是圆满。隋永辉说起另一个寻人故事,他经手的大部分寻人故事都是带着遗憾的,也有交织了遗憾和圆满的。
那是一辆三轮车,上面挂着一块大大的印刷着走失母亲照片的牌子,两年里载着一位父亲两个儿子,他们踏遍全国各地,找寻十年前走失的母亲。但这样日复一日地找,没有经济来源维持不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不幸的是,父亲因病去世。兄弟俩找到了我,说基本确定母亲就在江苏,但是断了线索。
他们在江苏找到了一个疑似母亲的“拎蛇皮袋的女人”。儿子说,见过“拎蛇皮袋女人”的街坊邻居都说,这个女人的蛇皮袋里面总是装着两块砖头。“妈妈没有安全感,手里要拿着东西,往往会在袋子里装砖头拎着。”儿子说,这是他母亲走失前就有的特殊习惯。
于是隋永辉开始全网查找,最后在湖北孝感一家救助站的111个集体户里,找到了“疑似人”。登记的身份信息照片和儿子提供的母亲照片,电脑分析系数显示,相貌高度重合。
隋永辉打电话给了湖北孝感救助站的站长。唉……这位母亲确实是被孝感救助站救助过,可以说是找到了,但也不是,因为她已经不幸离世了。
说到这里时,隋永辉抽了一口烟,声音有点哽咽了。
原来这位母亲流浪到湖北孝感救助站后住了五年,期间生了重病被转送到当地一家福利医院治疗,于2017年7月病重去世了。
隋永辉忧愁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把“人已死亡”的结果告知那两个来求助的兄弟。“最后我想,中国人讲孝道,即便是后人祭拜祖先,也需要知道在哪里可以悼念已逝的亲人。”隋永辉说,他打电话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向他们询问了母亲的外貌特征。
其中一个儿子说:“妈妈脖子上有一条甲状腺手术后的疤痕。”隋永辉详细询问了疤痕位置及大小,最后在福利院的登记册里找到了一致的记录。
“两兄弟当时问我,那骨灰呢?我妈妈的骨灰可以找回来吗?”隋永辉坦言,他也陷入了苦闷,“一开始我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因为我寻人一般是帮助双方相认。可我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团圆呢?”
于是,隋永辉再次联系救助站站长和福利院院长,带着“一定要找到这位孤苦离开人世的妈妈”的念头,一路联系到湖北孝感的殡仪馆馆长。
“当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有些无人认领的骨灰可能是无法找到的。”隋永辉想也没多想,脱口就说:“那也要先努力找一下啊。”最后,殡仪馆的馆长通过查找记录,终于找到了这位“母亲”的骨灰盒。
“说实在的,我寻人的过程中,遇到的很多人都愿意帮助我,其实也不是因为我本人的说服力有多强,而是‘寻亲’这件事,在中国人中总能引起共鸣,获得理解,那就如同有千军万马相助。”
最后,兄弟二人带着父亲的遗像,一起奔到湖北孝感的殡仪馆和母亲“团圆”了,他们给母亲做了一个悼念仪式,把“母亲的骨灰”接回老家。小小的骨灰盒,让这一家子在阴阳两隔之后许久,终于再度“团圆”,这何尝不是交织了遗憾的圆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