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加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商报记者 张凡 徐敏月 摄/张凡
实习生 赵语馨 侯亚楠
天地初开,一片混沌,上古女神女娲抟土造人,为世界带来生机。突有一日,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女娲遍涉群山,寻找五色石补天。
11月10日,孤独症公益融合课堂第9期第5节课,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女娲补天》动画短片开场。这部短片通过壁画的形式、岩画的色彩和人物造型讲述故事,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但仍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本公益课堂由每日商报主办,中韩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公益联合主办。
本节课的课前游戏是“画人体”。同学们分为两组,轮流上场画人类身上的各个部位,最后合力拼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有的画手、有的画脚、有的画五官与长发。在霍如曦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完成游戏的同时,也更好地熟悉了人体的组成。
绘画开始,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一幅幅画作十分精彩。
刘润丹同学参考的是“女娲捏泥造人”这一部分故事。画面上,身着粉色衣裙的女娲四周围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人儿,有的面带微笑、有的目光低垂,还有一个金色头发的小女孩转头注视着旁边的人,仿佛要开口说些什么。
“这是女娲创造的小人吗?他们为什么看起来垂头丧气的?”陈易含的爸爸看了他的画,十分疑惑,获得生命的小人不是应该很开心吗?陈易含解释:“这是水神和火神,他们一不小心把天撞塌了,闯下了大祸,所以很不开心。”
女娲的形象在神话传说中,既有蛇尾也有两条腿的描述,到底应该画成什么样子呢?
同学们有的将女娲塑造成仙女形象,有的画成人首蛇身,有的则是美人鱼的样子。在他们心中,女娲外在形象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勇敢善良,甘于奉献的精神令所有人敬佩。
小记者投稿
创造人类,奉献自我
11月10日,我参加了每日商报的公益融合课堂。
这次画画的主题是《女娲补天》。故事讲述了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还没有人类,只有女娲自己。她半身是人、半身是蛇,感到很孤独,于是她就用泥和水捏了一些小人来陪自己。后来火神和水神相互打斗酿成大祸,导致天空破了个大洞。女娲知道后翻越很多座高山,走了很多路,经历了很多苦难终于找到了七彩石,以神火融化后修补了天空。可是她太累了,就慢慢睡着了,身体渐渐变成了道路。人们都很感激她,一直传颂着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创造人类,奉献自我的精神很伟大,我要学习她,为社会多做奉献,帮助有需要的人。
我在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她是一位大姐姐,对我很好,送我口香糖,我也把画笔借给她使用。分手的时候,我们相互说了再见,她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微笑,好像说下次一定再来。商报小记者(东城二小)任国琛
一堂特殊的美术课
在上课前,我还担心能不能和他们正常交流。因为网上有很多资料说他们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和外界交流。不过来到现场才发现,原来他们只是说话不流利,不是不懂得,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开始上课,老师让我们一起合作,在黑板上画人。我发现他们画得很好,甚至比我们小记者画得还漂亮。通过他们的画,可以看出他们内心是阳光的,宁静美好的。画画时他们不像我班里的同学那样喜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而是静静地专心画画。
我画的“女娲造人”小小的,但很细致。画好之后,我看着自己的画作,心满意足。那些特殊同学的画也很不错。我看着他们画画,感觉他们别无异常,只是不爱讲话罢了。
他们总是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我们,我们也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他们,而渐渐地,我们也聊了起来,他们分享给我们口香糖。
这就是特殊的融合课堂。这次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与不同人群的交流,也教会我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人。
商报小记者(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谢然
一起来认识女娲
日前,我参加了每日商报组织的公益融合课堂。首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关于女娲的动画片。
女娲用黄土和水,按照自己的模样,捏了泥人,再向泥人吹一口气,泥人便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围绕在她的身边,欢笑嬉戏。按照这个方法,女娲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这个方法速度有限,女娲便开始寻找更快的方法。她找来藤条,用藤条沾满泥浆用力一挥,出现了好多活蹦乱跳的小人,真的成功了。
这个世界开始热闹起来了,女娲很开心。可是有一天,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天打架,把天给打了个大窟窿出来,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也喷涌而出,人类面临了大灾难。女娲寻来了五彩石,填入了有裂缝的天空中。通过女娲地不懈努力,天空的裂缝终于修补好了。真是一个好看又感人的故事。
然后我们分成两组,玩了比赛画泥人的游戏。小朋友们你一笔我一画地在黑板上画着,配合十分默契,不一会就完成啦。我们两组都画得很好,不分上下。
这次活动,我还交到了新的朋友,真有意义。
商报小记者(蒋筑英学校)朱芯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