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劳模徐川子
徐川子在富阳区供电公司负责管理“每日数据采集成功率”“计量异常警报处理率”和“自动抄表核算比例”等关键指标。她一直以来,都是以“为民解难,对客户有耐心,提供帮助要真诚,服务要持久”的原则来管理团队。正因为如此,她所带领的用电信息采集班组各项指标一直保持在省公司A段,特别是“日均采集成功率”在省公司系统取得10%以上幅度的名次提升。
在工作中,徐川子首次提出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来找寻无功倒送用户(“无功倒送”是指从无功功率用户侧向电网侧倒送的情况,是电力系统不允许出现的现象,会加重变压器的损耗和线路的负担,这是《供电营业规则》不允许的——编者注),她总结出的“无功倒送精细化算法”和“无功倒送分级闭环管理模式”在省电力公司得到了大范围推广。
2014年,浙江省电能采集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了出来,比如手工资料错误率高、后期检修找路难、检修问题复杂。
“在农村地区执行任务时,难免会陷入‘找不到电表’的窘境,因为所有在线导航软件对村路的记载都很局限。”徐川子说,因为农村地区农户分散,很多地方还缺少明显的标识和门牌号,到田间地头执行任务的时候往往还需要找本地向导。
徐川子考虑,能不能研发一款具有寻址和故障集中排查功能的智能型设备呢?有了这种设备,哪怕是刚进单位的新员工也能又快又好地解决故障问题。
带着这个想法,徐川子整天琢磨如何创新的事情。一天,徐川子偶然打开手机腾讯“咕咚”计步器,发现它不但能计步数,还能记录运动轨迹,顿时灵感来了。受到启发,徐川子带领团队开发了农村台区导航系统。他们从零起步连续攻克了采集设备检修难、采集运维派工粗放、计量装置缺陷判别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用经纬度加图片和文字标注的方式,开发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做到了“每户必现”,徐川子把这套系统叫作“E路小黄蜂”。从2014年项目立项,到2016年全省推广,经过4次升级改进后的“E路小黄蜂”成功申请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写入浙江省电力公司招标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近几年,徐川子还带领团队研制成功适用于5G基站的多功能路灯杆,完成反窃电模块、表箱缺陷判断机器人等创新项目5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成为杭州国电系统有名的“发明家”。
正是因为徐川子那种愿意奉献、不断探索的精神,她在2014年被评为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劳动模范。她的师傅沈加鑫找她,主动提出将“沈加鑫电能计量示范工作室”改名为“徐川子劳模创新工作室”。徐川子一开始并不同意,但师傅告诉她,“这个工作室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团队。团队带头人的传承是必要的,今天你接下这个使命,未来也会有别人从你手中接过。”果然,五年后,徐川子把工作室交给了徒弟倪萍,并更名为“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
徐川子深知,保障电力计量工作的公平、公正,不仅关乎客户的利益,也直接影响国家电网在客户心中的信任度。她坚信电能表是民生计量的“公平秤”,用心研究各种电量退补算法,总结出一套工作口诀。每次给新员工培训,她都会传授这个信念和口诀。
那些年,徐川子走遍富阳区的大街小巷,为企业用户和居民解决用电问题,被许多用户亲切地称为“小徐师傅”。大家对她说,“小徐师傅算的电费肯定没错!”她在富阳区4000余户专用变压器客户和城区近10万户居民客户中,无论是迎峰度夏的限电,还是春节的无功管理,都带领团队认真对照目标制订预案、做好监测,并根据情况安排现场走访、提出用电优化建议。因此,每当用户听到“这电量是小徐师傅算出来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签字确认。这无疑是对“小徐师傅”的最大认可。
在创新中不断前行
2019年底,徐川子离开了富阳,来到滨江供电分公司。
杭州滨江,是被密集高楼拥抱的年轻辖区。滨江的经济结构在杭州具有典型性,楼宇、园区经济发达,甚至已经非常接近美国纽约这些特大城市的特点。
72.2平方公里的滨江,拥有网易、海康威视等74家上市企业,400个大型楼宇容纳了8万多家市场主体。同时,作为杭州面积最小的主城区,它产生的度电价值是最高的,超过50元每千瓦时。也就是说,这里的企业每用一度电,就能产生50元的GDP。
但这个从滩涂上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区,如今也遇到了它“发展中的烦恼”,一种来自“优等生的困惑”。
徐川子一到滨江,就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滨江已有多年没有新建变电站,但每年又呈现出5万千瓦用电负荷的增长态势。内部网架受限,外部电源难送入。
徐川子深知,创新高地滨江需要探索一条挖潜之路,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的价值。
“我们现在在做的绿色智慧低碳楼宇改造解决方案属于‘轻量级’。”徐川子解释,不同于以往认知中从材料源头把控开始建设的节能楼宇,这种在已建楼宇上进行智慧调节的节能改造,挖潜能力强,改造时间短,能避免很多人为引发的浪费,整体节能达到20%以上。“改造成本也低,一般15到20元一平方米,企业两三年就能回本,具有较强的市场推广性。”
徐川子带头研发“低碳用能数智平台”,并在杭州滨江人工智能产业园进行改造试点,两周时间就完成了试点改造。改造后,只要手机APP上一键启动,园区内上百家企业的照明、空调等设备几乎同时响应,自动执行无人公共区域照明关闭、空调温度上调等节能策略。一年多来大楼减少约23万元电费支出,调峰能力也达到了30%以上。这样的系统已在杭州多个写字楼、大型商场和园区推广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但是很多车主却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充电难。
徐川子:“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区将会遇到这样的充电难题,所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找到一个经济的方案,保证用户的绿色出行。”
徐川子研究了滨江区近50万条充电桩的数据,发现晚上10点到12点这个时段,近一半的人都在充电。一辆车平均充电时间是三个半小时,导致夜里用电量较少。她想如果能利用这个低谷时段,就能在现有变压器条件下增加更多充电桩。于是,徐川子花了四个多月,深入分析了用户的充电习惯、用车时间以及电网最大负荷时段,研发了一套大数据算法。这套算法能帮助小区充电桩数量翻倍,同时引导车主根据推荐时间错峰充电,充分利用夜间用电低谷。
不过,徐川子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怎么让充电桩能按照大数据算法决定的时间自动充电。她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干了8年基层装表接电工,既有深厚的电力专业知识,又清楚基层的实际状况。在大家都找不到办法的时候,她大胆提出一个想法,就是用电表来给充电桩下指令。
“桩和表之间只是计量用了多少度电,要把这条通信链路用起来,其实是需要做很多改进的。”
徐川子拜访了充电桩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发现很多工程师提到,充电桩设计时没考虑和电表通信。但她不死心,花了大量时间查阅资料,研究了40多个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读了20多本专业书籍,分析了上千个条款和上万条技术规范。半年的努力后,她终于找到了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通信通道。
为了把这条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信道用在电表上,徐川子与团队钻研了两年多,一遍遍测试,一次次纠偏,终于设计出了电表的智能模块,推出了一项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的微应用。目前已经在杭州三个小区开始使用,正在编制通用标准以进行推广。
围绕电力大数据、智能电网的创新应用,徐川子还开发了独居老人电力关爱码,写字楼、民宿酒店低碳节能改造方案,让小电表不断焕发出大智慧。
十多年来,徐川子工作创新背后,是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努力在坚强、智能、绿色电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的缩影。徐川子说,“十年来,我见证了从抄表本上的字符到智能电表集合成上亿条大数据的巨大转变。今天,杭州城网户均停电时长已低于20分钟,供电可靠性超过99.996%,核心区域已达到99.999%的世界最高供电标准,户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比肩纽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杭州实现供电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靠的就是提升科技和专业两个能力。”
因甘于奉献、无怨无悔,徐川子近几年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国网公司首席专家、浙江省高新技能人才工作室带头人等诸多荣誉。
2020年11月24日,徐川子披上鲜红的绶带步入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让徐川子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徐川子说:“所有的荣誉都代表过去,我必须踏踏实实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去服务好我的客户,希望在我们所有电力人的努力下,供电越来越可靠,用户办电越来越便捷,全社会的用电越来越低碳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