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达龙·阿杰姆奥卢、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鲁滨逊获得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图为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现场。 新华社发
商报记者 徐菁菁
随着夜幕的降临,90后的小曾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夏天的时候晚上出摊就只做柠檬茶,最近天气转凉,我也准备了奶茶。平均每天晚上可以卖出200到300杯。”小曾是从今年夏天开始正式加入到“摆摊大军”中的,“差不多是7月份的时候,看到‘浙里办APP’上线了‘摊有序’的功能,就尝试着注册了一下,然后就开始摆摊了。”小曾透露,自己曾在去年夏天尝试过摆摊,但因为没有合适的固定摊位而放弃了,“我目前在笕丁路和华中南路都注册有摊位,不要租金,但需要遵守《摊有序积分管理办法》。”在小曾看来,“摊位”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而遵守《摊有序积分管理办法》可以让自由得以长久,“如果没有规章制度,那么就会像以前的摊贩一样,一听到巡逻车喇叭声立马收摊离开,这既不安全也不能保障销售量。”在“浙里办APP”上可以看到,自今年7月,“摊有序”小程序上线以来,目前杭州地区共有摆摊点723处,其中7处已约满摊位。
让小曾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正是对“制度经济学”的切实诠释。10月14日下午,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达龙·阿杰姆奥卢(Daron Acemoglu)、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和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鲁滨逊(James A. Robinson)获得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研究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
良好的制度建设 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
达龙·阿杰姆奥卢,出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坚持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包括如何通过政府和社会机构引导技术变革,以实现共同繁荣。他写的《制度的力量》一文中谈到,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而在他与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罗宾逊共同创作的《国家为什么失败?》一书写道:“制度是决定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是走向繁荣还是趋于衰败”,深刻地剖析了制度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也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旭昆看来,达龙·阿杰姆奥卢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阿杰姆奥卢在经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建树颇丰,尤其在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影响巨大,是目前世界经济学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同时,张旭昆教授还表示,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到“制度经济学”领域,也能够让更多人和国家去重新审视经济繁荣的真正根源。“以往,大家总是过于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却忽略了制度这个深层次的因素。阿杰姆奥卢他们的研究理论则告诉我们,要重视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就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
杭州优质营商环境背后
是包容性机制的充分体现
当小曾在夜市的摊位旁忙碌时,他身边的摊主们同样在享受杭州给予的极大的商业自由和包容性。这一点和阿杰姆奥卢研究的包容性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经济制度有着天然的关联性。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马汴京介绍,杭州的高速发展正说明了包容性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只有建立起包容性的制度,才能为每个人创造机会,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他介绍,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仅是对这三位获奖者的表彰,更是对制度经济学的一次高度认可。通过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实现长期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马汴京表示,近年来,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有为引导”,“杭州,少有北上广的门户城市地位,也没有和深圳、珠海一样的特殊战略规划,但杭州政府先后出台的多项经济政策成功构建起来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使得杭州成为了中国最具潜力的‘数字经济第一城’。”
“在阿杰姆奥卢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天然的惠及每一个人,需要制度去加以约束,才能够更高地让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此前,他也曾呼吁‘对AI技术进行更民主化的控制’,在他看来,AI技术具有双重潜力,通过自动化排挤人类劳动来提高利润率,从而加剧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因此需要制定适当的规制和政策进行管制。”马汴京说。
“高冷”的经济学奖,并不遥远
人人可学习、人人可参与
在浙江财经大学,有着一座已经对外开放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这里系统收集了1969-2024年共56届9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的个人生平资料、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者学术演讲、访谈及诺贝尔颁奖典礼等,是每一位财经大学学生的“打卡圣地”。
“从进入学校起,我就希望能够加入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研学中心,能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更好理解了‘经济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上大三的小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研学中心视觉摄制部的一员,同时也是微课录制小组的成员,“希望我们录制的微课能够帮助更多普通大众提升对经济学的兴趣,让经济学知识能够成为日常知识之一。”
据悉,诺贝尔经济学奖研学中心计划在今年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系列微课,通过动画视频、真人讲解、互动问答、PPT演示等呈现方式,将“将复杂的经济理论转化为公众易接受的表现形式”,帮助公众掌握经济学核心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系列微课是面向大中小幼及社会公众群体的课程,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及获奖理论,提升公众对经济学的认知度和兴趣。”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文献馆负责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直民介绍,“微课制作完成后,将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有助于科普诺奖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传承学术精神、促进学术交流。”
王直民教授透露,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在持续丰富诺奖资源外,还将举办讲解员大赛,以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文献馆讲解员,宣传“诺奖”知识、普及经济学原理。“下一步,我们还将组织学生赴海外研学,采访诺奖得主,挖掘更多诺奖资源;同时邀请更多诺奖得主来文献馆参观访问并加入诺奖工作站。通过不断提高文献馆的国际化水平,力争将文献馆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