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远去却被永远铭记

为了我国第一台加速器,他曾放弃读研

2024-10-06

今年4月2日,叶铭汉参加“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据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官媒10月4日晚间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叶铭汉当天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今年4月2日,先生刚过了百岁(虚岁)生日。回首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他为中国建造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基地,以及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大师远去。而他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

●与众不同的生日

捐赠300万元支持青年科研人员

今年4月2日是叶铭汉的百岁(虚岁)华诞。当天,“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

活动持续了一个上午,叶铭汉全程参加。他系了条红色的围巾,坐在前排。会上,叶铭汉还宣布从个人积蓄中向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300万元,支持青年科研人员从事高能物理研究。

叶铭汉一直乐呵呵的。他还拿起刀子,象征性地在为自己准备的蛋糕上切了一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志鹏在报告中介绍了叶铭汉先生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的贡献。

国科大核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致辞表示,作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叶先生通过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他是一头具有巨大内在力量的‘bison(野牛)’。”

“我父亲捐赠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高能物理是他的终身事业,为此他付出了毕生心血。”叶铭汉的女儿叶如茵在代表父亲发言时表示:他常说,中国高能物理今后的发展将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不断努力。为此,他决定拿出有限的积蓄设立“叶铭汉基金”,奖励高能所的青年科学家。

当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从大洋彼岸发来贺信表示:“您的学术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风范将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不懈追求卓越。”

●代代相传的血脉

一场学术报告确定其一生工作方向

叶铭汉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

对于叶铭汉来说,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三叔、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叶企孙一生培养了79位院士,而他的学生钱三强正是叶铭汉的恩师。因此,叶铭汉在年少时就树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1944年,叶铭汉成为西南联大工学院土木系本科新生。大学时,他一度离开西南联大投身抗日战场。返回学校后,叶铭汉对物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后,叶铭汉去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叶铭汉日渐迷茫,对学习物理学的规划又有些动摇。就在这时,1948年夏天,钱三强先生回国,被聘为清华物理系教授,并作了一次关于欧洲物理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

叶铭汉听了讲座之后,豁然开朗,决定学习原子核物理。这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有太多新现象、新规律有待发现,是一座等待挖掘的“金矿”。

叶铭汉立下志愿,要考研究生,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可以说,他一生的工作方向,很大程度上是被那场学术报告确定的。

后来,叶铭汉如愿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钱三强。核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手段,而开展核物理实验就需要加速器和探测器。老师分配给叶铭汉的任务,就是了解一种常用的加速器——回旋加速器。

正因为出生于书香门第,阅读是叶铭汉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的习惯,书柜成了他家中客厅和书房占地最大的家具。常年在国外交流的经历使叶铭汉养成了阅读英国文学的习惯。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因其通俗性与趣味性,成了他休闲时的读物。

●独一无二的贡献

参与建成我国第一台加速器

上世纪50年代,核物理研究尚处在“一穷二白”的年代,缺少器材,缺少资金,缺少人员,有关加速器的各种关键技术,国内一点经验也没有。

1950年春天,国家提出由中国科学院新成立的近代物理所牵头研制高能物理的重要基础——加速器。当时,刚读了一年研究生的叶铭汉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走进了近代物理研究所,从研究实习员做起,追随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参与我国第一台和第二台静电粒子加速器的研制,并在其上开展了核反应实验和应用研究。

后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叶铭汉转向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他领导研制和发展了漂移室、闪烁计数器、重粒子磁谱仪、多丝正比室等多种探测器。1978年在国内首先实现多丝正比室计算机在线数据获取,成功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大面积漂移室。

北京谱仪的总设计师

1979年底,为了早日建成我国自有的对撞机,叶铭汉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异国的科研经历使他感受到中美之间的差距,但也更确信,“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一样也能做到。”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期间,叶铭汉全面负责了北京谱仪的设计和建造,并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利器。北京谱仪则是运行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一个大型探测装置,用来探测和分析正负电子对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

其实,中国高能加速器项目历经曲折,在“七上七下”的挫折中诞生,围绕项目方案,也一直存有许多争议。正是在艰难中,老一辈高能物理学家为中国高能物理开辟出新天地。

1988年10月16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实现正负电子束对撞。它的建成,被视为“中国继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正是在叶铭汉等物理学家的钻研之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跻身国际前列。这一突破性进展也使得相关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带动了相关的产业链。

与叶铭汉共事6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郑志鹏研究员曾回忆,北京谱仪的加工过程中,大家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叶铭汉还是尽量做到有所创新、具有特色。

作为我国第一个大型合作实验,在3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从最初的中美两国10家单位不足100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6个国家89家单位超过600位科学家。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邓小平当年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所说的话。

“退而不休”继续贡献科学智慧

从1994年起,叶铭汉“退而不休”,在李政道的建议下进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

1998年,李政道与美国加速器学校合作举办中国加速器学校,73岁的叶铭汉全力协助李政道,负责有关教学和组织工作。

2005年,80岁的叶铭汉参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实验中长期规划研讨会。

2010年,85岁的叶铭汉还在为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给出富有洞见的科研意见。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新京报客户端,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