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常讲常新

商报小记者寻访言传身教典范,传承传统美德

2024-08-28

商报记者 徐敏月

日前,中共杭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杭州市萧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杭州市记协小记者工委共同举办的“廉洁童行 家风筑梦”家风故事寻访活动走进朱凤标故居和欢潭古村。

‌‌朱凤标是清代政治家,以廉洁自律著称,在同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朱凤标故居,小记者们穿梭于古朴典雅的院落,认真聆听、记录着这位清代廉相刚正不阿、勤政爱民的故事。

告别朱凤标故居,小记者们还拜访了2023年第二季度“浙江好人”沈正志。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故宫博物院专家朱家溍拜托沈正志照看自己祖上朱凤标的墓。为了信守当初的承诺,四十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沈正志每隔一两天都会去检查清理,没有编制,没有工资,只为保护好萧山这份可贵的文化遗产。商报小记者余艾雨感叹:“沈爷爷家诚实守信的家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值得我们传递的故事。”

而在欢潭古村,小记者们则感受到了源远流长的“五义”精神,给欢潭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记者投稿

千年南宋情 忠义文化村

欢潭村原名徐家村,是国家3A级景区。至于欢潭村为什么叫这个名儿,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据说岳飞抗金时,曾带兵来到此处。当时正值盛夏,岳家军渴得不行,又不愿去打扰在这里居住的村民。这时,他们忽然瞧见一汪潭水。这潭水可不一般,清澈见底,摸上去冰冰凉凉。岳飞高兴极了,赶紧引来潭水给全体将士们喝,就此渡过难关。为了纪念岳飞“饮潭水而欢”,后来迁至此处的田姓人便把这口潭水命名为欢潭,此村也被命名为欢潭村。

“田”在欢潭村是大姓,田氏家族也出过很多名人,有133名朝廷官员,12位进士、举人等,其中最有名的有进士田祥、举人田祚、烈士田子夫、台湾大学教授田曾地、新四军军医田曾基等等。

田氏家族历来有着“义仓、义学、义诊、义渡、义葬”的“五义”精神。在过去艰苦的岁月里,如果哪家没有升起炊烟,邻居们就会去探访,若是真的没饭吃,就开义仓放粮;田家人自己建了私塾,让村里穷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得上书;给穷人看病从不要钱,还会根据病人病情,送一些补品;穷苦人要是没钱下葬,村民会捐钱将过世之人葬在山坡……

欢潭村“五义”精神延续至今,并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升华了“忠、义、和、本、清”新五义精神,借此来表达“精忠报国、五义之乡、敦亲睦族、君子务本、廉洁自律”的价值观,要求欢潭人像潭水一样清澈澄明,也让“五义之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光芒。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洪悦

欢潭五义 家风永存

欢潭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田园如诗,乡村如画”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村子里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非常独特,一座座院子都很安静,鳞次栉比的马头墙也很古朴特别。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水潭旁,原来这就是欢潭。当年岳飞率领军队经过这个村落,喝的就是欢潭里的水。据《山阴县志》《欢潭田氏家谱》记载:“南宋时岳飞率兵抗金过此,笑饮潭水,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将泉池用石砌成七角潭,取名‘欢潭’。”这大概就是欢潭村的由来吧。几百年过去,欢潭水依旧清澈见底。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田何兴爷爷的家里,他给我们讲述了欢潭村一些古老的历史故事,还介绍了世代居住于欢潭村的田氏家族的“五义”精神和良好家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欢潭,了解田氏家风,他先后编纂了《欢潭记》《进化百年纪事》《感悟进化》等。他说:记录欢潭,传播欢潭已经从工作任务,变成了他的一个责任,一个习惯!也许,正是因为欢潭人的这种精神,才能让良好家风世代延续永存。

商报小记者(人民小学)胡嘉芮

义之故乡——欢潭古村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抗金英雄”;欢潭村,知道的人却比较少,其实岳飞和欢潭村,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欢潭古村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南面,因村口有一水潭——欢潭而得名。传说南宋时,岳飞行此处“饮潭中水而欢”。

近日,我作为商报小记者,寻访了欢潭古村,并在当地的一位老师家中,聆听了村落的历史故事,以及古村传承至今的良好家风和“五义”精神。进村后,带队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有着高大威武、英气勃发岳飞铜像的岳园;清澈见底,冰冰凉的欢潭;古色古香的明清古街和清幽安静的大宅门务本堂。

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欢潭村区别于其他古村落的特殊之处——以义为先的家风。据悉,“五义”包括了义学(同堂向学,意为人人向学的思想)、义仓(兼济天下,意为以富济贫的人道主义)、义诊(医者仁心,意为给穷人免费看病)、义渡(同舟共济,意为互相帮助的精神)、义葬(家族传承,意为传承与习俗)。这里提倡以“义”为先,体现了岳飞将军身上的忠义品质。这里人才辈出,历史上共诞生了进士10名、国学生30多名、太学生20多名、仕宦130多名。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欢潭村以“五义”家风影响着后人,不断优化环境,不断发展经济,才会有如今更加辉煌的成绩和别样的风采吧。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