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岑嵘
近日,改编自中国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一上市就引发了市场极高的关注度,官方在8月23日晚发文宣布游戏全平台销量已超过1000万套。同时游戏的周边产品和联名产品也火爆异常,这一热度还延伸到资本市场,引发了相关股票的飙涨。
就在同时,同样改编自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却遭遇票房、口碑双“扑街”,上映10天来,这部总投资两亿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仅取得525万的票房,猫眼专业版预测总票房仅为566.2万。
同样来自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为何一个红遍全球,一个一片骂声?
首先,我们会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2019年的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2023年的国产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都取材自古典名著《封神演义》,并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和陈凯歌的电影《荆轲刺秦王》都是根据《史记》中的故事改编而成。最近很火的电视《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也改编自唐代的《酉阳杂俎》等志怪小说。
全世界范围内,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同的现象,《哈姆雷特》《三剑客》《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经典名著不断被重拍。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数不胜数,除了四大名著,还有《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一大批名著,以及《西厢记》《牡丹亭》《赵氏孤儿》等古典戏剧,以及如《白蛇传》《孟姜女》这样的民间传说。这些都是可以不断被创新演绎,有着很高知名度的经典题材。
但并不是说经典名著拿来用就能火,尤其是对经典名著的翻拍改编更不是易事,《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受到观众的冷遇就很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今天的影视剧或者游戏创作,都有着更好的数字技术,以前不可能完成的特效或者景观,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实现。但这仅仅是“形”,我们更要发扬古典名著中的“神”,而这又是最难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传统创新”“解构经典”。但无论怎么创新,怎么解构,都离不开原著的“神”。比如孙悟空无论你形象上怎么创新,故事上如何改编,但孙悟空的“神”就是百折不挠、敢于抗争、不畏妖魔,否则他就不是孙悟空了。《黑神话:悟空》的悟空虽然是游戏人物,剧情却抓住了这种精髓。
改编传统经典,既要满足观众对经典的认知与想象,还要体现时代的精神。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回到经典文本中去理解体会和消化,感受名著中人物的精神内涵,精心打磨剧本,同时也要赋予这种精神内涵时代的力量。那些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已经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因此创作者还要顾及群众的感受和对原著的尊重,不能天马行空地“创新”,否则就会变成笑料。
经典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回忆和自豪,同时使用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自带流量,这有助于文化产品的迅速传播。用不好,冒犯了观众和消费者,作品翻车得不偿失。